现在看来,二十年前的一部《秋菊打官司》在当时颇有时代意义。九十年代初期。正是中国大陆热烈迎接现代化、商品化大潮冲击与洗刷的年代。如戴锦华所说:“在经典的第五代电影中,‘现代化’或曰文明社会,是外在于特异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潜在的权威视点的拥有者,一个无形而巨大的参照系。某种外来的拯救或毁灭。” 这个外来者不仅给秋菊留下了满脸的迷惑,也给乡土中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困扰。代表现代化前进方向的“求大同存小异”实际上是一个挤占异类生存空间的过程,通过消灭异类来达到更大的“大同”。不仅是二十年前,启蒙运动,现代化、商品化、法制化进程究竟给乡土中国带来了什么,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无比鲜活,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极具讽刺意味的是。2010年,以《秋菊打官司》拍摄地为基础开发的旅游景点“秋菊山庄”被曝出“关押上访群众”的丑闻。“秋菊山庄专关秋菊”让《秋菊打官司》中那个温情脉脉的上访故事在今天看来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寓言。现代化、商品化与乡土中国的遭遇战还没有打完,这其中的冲突与纠葛,决不只是巩俐脸上那片美丽的茫然。二十年后,我们仍然可以用戴锦华教授在《雾中风景》中对第五代的评价来归结对《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的讨论。“第五代的意义,更在于他们以电影的方式加入中国80年代的历史/文化反思运动——不再是对种种社会政治话语的转述,而是一个独特的。空前有力的发言者。而且在一个突然洞开的历史视域中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历史的、同时朝向未来的中国形象。” 《秋菊打官司》不仅为世界呈现了一个顽强,倔强,有“自我意识”的中国女性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自己提供了一幅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图景。如果我们细细品读这幅画卷,我们会发现它绝不是一幅纪实速写,而是一个始终联系着活的乡土,活的中国的现代寓言。
《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的老片, 1992 年上映,巩俐主演,主角是一根筋的秋菊。故事情节很简单,村长踢了秋菊丈夫一脚,秋菊要村长道歉。村长只赔钱不道歉,秋菊就告到乡里、县里、市里、再到市法院。
这事情说简单也简单,不就是被踢了一脚吗,多大点事,再说也确实是文件不允许在庄稼地里盖房啊,庆来当时也说了不中听的话啊。换作一个有两根筋的人。一点事都没有。偏偏就是一根筋的秋菊,把尊严看得比命还重的秋菊,碰上了把面看得比钱重,死也不道歉的村长。
其实秋菊上访(姑且以现在这种说法,称为“上访”)这件事情在哪个地方都可以中止。当乡里调解,村长给庆来 200 元赔偿的时候;当县里调解,维持乡里调解结果的时候;当市里调解,认为县里乡里处理合适,而且将赔偿金加到 250 元的时候;当市法院公开审理,认为市里县里乡里的调解都合适的时候。
连被害人秋菊丈夫庆来,也觉得秋菊过份了,应该到此为止了。
村里人也在背后说秋菊太厉害了,已经可以了。
我也觉得秋菊付出太多了,不值得,也没打成什么样,已经赔钱了,非争那口气干什么,况且正有身孕,还要为孩着想啊。
而且,秋菊难产,庆来去向村长求助,村长虽然开始不愿意,却还是在半夜里,大雪天,骑着自行车去找正看戏的几个年轻人抬秋菊去医院。
到这里,我觉得秋菊情何以堪。
剧情在此急转直下。秋菊很感谢村长的帮忙,给孩办满月酒时,请村长去喝酒。村长正在家里洗脸刮胡哩,突然公安出现,说是看到庆来拍的片,肋骨骨折,构成了轻度伤害,拘留十五天。公安现场就把村长给带走了。
然后,秋菊在雪地里火急火燎地跑,追赶着警车。因为这不是她要的结果。
很多次,我都感到秋菊的孤独。挺着大肚走在雪地里时,执拗地坐在拖拉机车斗时,茫然地站在市里被三轮车夫骗时,站在雪地里望着警车远去时……
也许是张艺谋的片拍得太有现实感,我几乎把这个女人当作自己的姐姐,我想骂她,你这个女人,怎么这么笨呢?为什么非要去争那一口气?为了这口气,众叛亲离,空耗财物,村长后来也救了你的命啊,你为什么非要把他关进拘留所?如果没有骨折呢,你还会一直告下去吗?
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先看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弹》,再来看《秋菊打官司》,我对秋菊有了新的看法。秋菊大概就像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里面那个追逐梦想的人。在上一篇日志《弹击中我》里,我提到两句话 “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在兰德的观念里,成功与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关系,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在这个意义上,秋菊是一个伟大的女,她坚持着她的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条路上,不被利诱,不被威逼。虽然她没有成功,但是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她遵从了自己的心,是一个真女,是我敬佩的伟大女。 从这个意义来说,她能不能告成不重要,村长道不道歉不重要,她能顺着自己的心活着最重要。而剧作者对结局的处理,大概也陷于 一个漩涡里,不能自拔,他无法把故事完整结局了。但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