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明末风云起>757.第751章 总督投降

占领热兰遮镇之后,抛石机在镇内的房屋后面架设,越过房顶,向搁浅的荷兰船抛射火罐。荷兰人想要反击,可是中间隔着四五栋房子,他们的大炮毫无做为。

荷兰人看到火罐的落点越来越接近他们的船,于是不敢在坚持,全都匆匆跳到了海里,远远的向热兰遮城绕行。还好他们走的及时,要是再迟上一个时辰,他们就进不了热兰遮城了。

大梁这边监视到荷兰人从船上逃走,于是派出十几人去接收船只。虽然这艘商船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能缴获一艘也是好的。士兵们上船之后就仔细搜索,一个是看有没有隐藏的敌人,再就是找到火药仓,万一要是敌人大举来反攻,他们要在撤退之前把船炸毁,不能让敌人重新把这艘船再抢回去。毕竟这里只有他们十几人,其他人都已经开始在热兰遮城东、西、南三面挖掘沟壕,要彻底将荷兰人困死在堡垒里。

正是这个使命,让他们躲过了一劫。荷兰人在走的时候点燃了火药仓的引线,准备把上船的大梁士兵全部炸死,不过他们留出的引线太长了,被大梁士兵及时熄灭。

其实荷兰人一直想要用这种引爆炸药的办法来杀伤大梁的军队,可惜都没有成功。北线尾堡垒是由于士兵没有同归于尽的决心,而热兰遮城南边高丘上的乌特勒支堡,也是由于引线太长,还没有爆炸就被大梁官兵发现了。这也提高的大梁官兵的警惕性,不论到哪里,都会首先搜寻火药库,后来还开始饲养军犬,以帮助寻找隐藏的敌人和危险。

大梁这边挖掘沟壕并不容易,为了减小荷兰人榴弹和开花弹的杀伤,他们先是在距离城堡三百步之外开始挖掘之字形沟壕,等前进到距离两百步之后再挖掘围城沟壕。因为荷兰人的箭头状堡垒是有角度的,不能直接正面轰击,只能从侧面攻击,这样就需要更接近城堡。

而这样也进入了荷兰人的大炮射程,不论是大炮发射的榴弹,还是臼炮抛射的开花弹,都能对他们形成杀伤。因此大梁的沟壕要做的坚固,壁垒要厚实,还要防备侧方的打击和偷袭。在水道的东西两边,都有船只在封锁出入口,确保荷兰人不能逃出去,与外界发生联系甚至获得给养。荷兰人彻底被困在了热兰遮城中。

三天之后,魏诚带着两百多士兵还有给养来到了台湾。后续的运输只能依靠水师的轮浆船,所以运量有限,来的兵力和给养都不多。同时又运回去一部分荷兰高阶俘虏和俘获的武器,以供大梁审问和研究。

魏诚接手指挥之后,也是按部就班的运用现有兵力,继续挖掘沟壕的作业。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构筑好了炮位,可是他们的实心弹不足,为了能够一鼓作气的将敌人的城堡攻破,他们没有盲目的开始攻击,而是要求后续的运输多运弹药和火箭弹。

而对于台湾本岛,也只是固守赤崁城,没有对其他地方进行探索。就是散落在乡村中的荷兰人被当地生番砍了脑袋来示好,也不过给些银钱货物而已,并没有深入交流。因此此时的台湾本岛上,各生番部落都普遍进行着猎人头的狂欢,猎物则是之前的殖民者——荷兰人。

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输之后,台湾终于有了两千五百士兵,外加足够的弹药和补给。正当魏诚准备开始发起攻击的时候,水师却突然发现有荷兰船过来。而此时他们只有两艘战舰在台湾,一艘在大员湾外巡航,另一艘在大员湾内,其他几艘都是小船,装着小弗朗基炮和抛石机,只能阻挡荷兰人的小艇而已。

好在来的荷兰船只有三艘,虽然是武装船只,可是毕竟是商船,没有那么多的火炮。而且在两艘轮浆战舰的打击下,这些船也无法靠近热兰遮城,只好乘风南下,去他们的大本营巴达维亚了。

后来从俘虏那里得知,这三艘船是从日本过来的。之前逃跑的荷兰人居然穿越台湾南北,到达了北部的基隆港,把中国攻击台湾的消息送到日本。可惜在日本的荷兰人也力量有限,无法解救他们的同胞。

在大梁的士兵们挖围困沟壕的时期,荷兰人也发动过几次反击,想要把大梁的士兵赶得远些。可是对于偷袭夜袭,大梁的部队有丰富的防御经验。即便是没有这种实战经验的官兵,他们也早就被教授了其他部队的经验教训,即使初期有些慌乱,但很快就能用正确的办法将敌人击退。

十一月十六,攻击正式开始。虽然热兰遮城不大。可是魏诚动用的炮兵部队可是不少,六门五寸大炮专门对付南侧的两个箭堡,另外六门四寸大炮,则是对付西边下城的两座箭堡。还有十二门三寸炮用来对付城墙上的垛口,让荷兰人不能轻松的瞄准还击。

由于荷兰人在建设堡垒的时候不惜工本,外墙用了很坚硬的石块儿,所以即便是用五寸大炮,也轰击了三天才把堡垒的箭堡给打塌。之后五寸炮转移阵地,用来轰击热兰遮城的南侧城墙,而三寸炮则负责扫荡已经倒塌的箭堡。因为荷兰人很顽强,他们不想束手就擒,不断的试图在坍塌的堡垒上重建掩体和炮位。

在南侧城墙被轰开缺口之前,热兰遮城中的台湾总督欧沃德决定投降。虽然城中不缺食物和武器弹药,可是作为最后屏障的热兰遮城都要被攻破了,他们也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了。而且巴达维亚的救援队伍至少还要两个月才能过来,城中的一千多荷兰人就算是全部参与战斗,也坚持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所


状态提示:757.第751章 总督投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