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最强皇帝>第257章 亭中对
自己举行的接风宴上?按理,卢植应该派遣一名掾属代表自己出来迎接,如果对荀彧看得比较重,就该由长史出迎,如果待遇一般的话,便由东曹掾出迎。可是,不管怎么说,都没有让自家儿子出迎的道理啊,这又不是私宴、家宴!

尽管满腹疑惑,荀彧还是没有半点失态,礼数周全的向卢恺回了礼,然后进了正屋。

到了屋中,荀彧四下一望,只见卢植端坐在堂上,下首右端,坐着一位年龄十岁上下的童子,童子对面的座位空着,其下的座位也空着,两边其余的座位上,还坐着几位二十岁左右的弱冠青年。除此之外,堂中竟是再无一人。

来不及多想,荀彧先上前拜见了卢植,口中逊谢道:“小子何德何能?敢受卢公如此礼遇,实在是不胜惶愧之至。”

卢植见了荀彧的举止、气度,对荀彧的第一印象,也相当不错,他连连点头,道:“闻名不如见面,今日亲眼得见文若,始知世人赞誉之辞,并非虚言。”

“卢公过誉了。”荀彧宠辱不惊的谦逊一句。随后,卢公便命荀彧往左边上首的座位上坐下,荀彧四下一望,见卢恺已经去了那名童子的下首入座,眉头微皱,拱手道:“卢公,在下并非府中长吏,年岁又青,岂敢坐于众人上首?”

卢植哈哈一笑,道:“文若,休要猜疑,今日在场的,并无府中的掾史,你可以放心上座。”

荀彧只好拱手称谢,往左边上首坐了。坐下之后,荀彧再次拱手问道:“卢公,既然在座之人并非府中的掾史,又是何人?还望卢公能为在下解惑。”

卢植一捋长髯,微笑道:“文若,今日之事,的确是我有所隐瞒,还望文若不要见怪。”说着,卢植一指刘照,道:“此乃弘农王是也。弘农王久慕文若的贤名,思之若渴,恨不能早早与文若相见,故而借我的名义,在都亭设下仪仗、宴席,为文若接风。”

荀彧一听,心道果不出其然,赶紧避席下拜,向刘照见礼。刘照起身还礼,道:“我一时心切,唐突了,还望文若勿恼。”

“承蒙殿下如此看重,臣岂敢心存怨怒?”荀彧道:“就怕臣才疏学浅,徒有虚名,白白辜负了殿下的期许。”

紧接下来,卢植又将二卢、二王,以及何咸、裴潜几人,一一介绍给了荀彧。

众人见礼毕,各自举殇,开始祝酒。酒过三巡之后,卢恺率先开口问道:“久闻文若有‘王佐之才’的美誉,不知对当今朝中的乱象,有何高见?”

荀彧闻言,微微一笑,道:“若想式明王度,必须正本清源。”

“那又该如何正本清源呢?”王盖也出言问道。

“诸君眼下所做的,不就是吗?”荀彧眼皮微垂,话中有话的点了一句。

众人相视一眼,王盖又接着问道:“那文若可愿与我等共襄盛举?”

荀彧听了,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转而向刘照问道:“不知殿下有何志向?”

刘照洒然一笑,道:“我是不是应该回答,当效法尧舜,使天下大治,再现大同之世?”

看到在场之人都有些忍不俊禁,刘照收起了笑脸,肃容答道:“使政修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重现文景之治,我所愿也。”

荀彧听了,微一颔首,道:“先贤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殿下若能处处效法上古圣皇之所为,那么文景之治,当不远也。不过,殿下又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你所说的‘政修人和’呢?”

卢恺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这到底是谁在考校谁?

卢植见状,却笑眯眯的捋着胡须,作壁上观,看刘照到底是如何应答的。

刘照更不必说,他深知,以当今的情势,必然是“君虽择臣,然臣亦择君”,又道是“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仕”。以荀彧的门第和见识,他绝不会轻易的投向刘照这边,而是要先行考察一下刘照的言行,再做决定。

对于荀彧等士人而言,即便寻不到明主,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也可以归隐田园,啸傲山林,做一名高人雅士。而对于刘照而言,若是没有良臣贤才的辅弼,别说什么重现文景之治了,能不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都是两说。所以,虽然是相互“选择”的局面,但是刘照的需求却更加迫切一些,这也就导致了,此次“交易”,是一个“卖方市场”,做为买方的刘照,就只能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了。

因此,刘照只能抖擞精神,全副身心的投入这场答辩当中,以争取荀彧的好感。

“方才文若也说了,欲式明王度,必先正本清源。而这正本清源之举,无非就是亲贤臣而远小人罢了。”刘照侃侃而谈道:“那文若或许又要问了,该如何做,才能亲贤臣而远小人呢?以我看来,首先,人主要尊崇先贤之道,修身树德,敬慎威仪,以身作则,才能使贤臣亲之,小人远之;其次,要申明法度,不可滥施赏罚,法度一旦确立,便要上至天子,下及黎庶,一体遵守,为人主者,万不可以言乱法,否则,上行下效,必然使法度形同虚设,久而久之,足以祸乱国家。”

“总而言之,君王乃是天下的表率,能不能正风俗,明纲纪,首先要看君王自己的行动。”

“殿下说得有理,不过,我还是想问一句,殿下口中所说的‘修身树德’,又准备从何做起呢?”荀彧依旧不依不饶的追问道。


状态提示:第257章 亭中对--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