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是早已经励志北伐了的,为了实现可以见人的和不可以见人的远大志向,桓温并不介意亲冒矢石,以身犯险。

在西征成汉胜利之后,东晋确实拥有着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北伐良机,期间也组织了两次之多的北伐战争,然而领军北伐者,并不是桓温。

当时的北方局势极其混乱,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为争夺皇位,石虎的儿子们先后将屠刀挥向了自家兄弟,后赵陷入内乱之中。经过一系列血腥杀戮,冉闵胜出,建立汉人政权——冉魏。此后,中原汉人和内迁的胡族进行了一场事关民族存亡的大血战,《灭汉檄》、《杀胡令》伴随着尸山血海沓至纷来。在此期间,冉闵曾以冉魏皇帝的名义向东晋发出进军中原的邀请。远在辽东的前燕也趁机南下,于352年消灭冉魏,逐鹿中原。

镇守荆州的桓温并没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闲情雅致,也决不愿意跳出功名利欲之外,在群雄逐鹿的乱世做一个悠闲的看客。“笑看风与云”的情操,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或愿意拥有。灭亡成汉后的几年时间里,桓温屡次上书朝廷要求北伐,并且积极部署兵力,全力备战。

然而,每次在他的北伐行将施行之际,却总有另一只友军举起北伐的大纛,率先出击,将桓温晾在一边。

已经获得了西征成汉的胜利,如果北伐再取得成功,桓温的威名不仅会响彻东晋的大街小巷,街角旮旯,甚至会在百姓的心中获得永生。司马家族是以军队起家谋权篡位而立国的,对于相似情况下的桓温,不得不防,不敢不防。那时景象,是司马家族的荣光,也是梦靥,并不愿意场景再现。功勋显赫的桓温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东晋世家大族和朝廷(当权者司马昱)极力压制。

34u)率军北伐。

代陂一战,后赵军击败褚裒部将王龛并将其俘虏,北伐失败。投奔北伐军的晋朝遗民二十余万陷入绝境,孤立无援,被后赵骑兵尽数屠戮,褚裒羞愤而死。

350年,在数次上书要求北伐之后,桓温决心效法西征成汉时做法,拜表辄行。大军进驻武昌,并沿江而下,司机北伐。但司马昱劝阻了桓温的行动,因为要“思宁国而后图外”,因为桓温此举为“异常之举”。因为朝廷已经派遣了殷浩率军北伐,无余力支撑桓温的军事行动。桓温随即退军还镇,坐看殷浩成败。

殷浩是名士,视金钱如粪土,待功名似浮云。朝野推崇备至,时人誉之:出仕则江东兴,归隐则天下亡。殷浩是隐士,盛名之下,果断放弃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在荒山野岭深林里隐居了十年。当然,换来的结果是名声更盛。司马昱曾写信给殷浩:再不出来当官,置天下苍生何?

东晋的天空下,地球如果少了殷浩,大概不会再转动了……。

司马昱之所以启用殷浩,正是为了利用殷浩之盛名和西征之后声威大振的桓温相抗衡。但桓温并不看好殷浩,因为其幼年时曾经和殷浩进行过一段不怎么愉快的玩耍,殷浩总是捡他玩腻了丢弃的玩具。而且这样评价殷浩领兵:“阿源(殷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明明是治理一方的文官,却要让他领兵行征战之事,怎么能做得好?

殷浩的北伐以前锋将领姚襄在进军途中的临阵倒戈而告终,前后历时两年,两次出击均遭惨败,损兵折将、劳民伤财,除此之外,没有成就。在桓温的强烈要求下,殷浩被废为庶人。

怪不得殷浩宁愿隐居!还是回去那荒山野岭深林中居住吧,但是,再不称之为隐居。

两次北伐的失败大大打击了东晋中央政府的权威,褚裒和谢氏(殷浩北伐,以谢尚为安西将军)势力均受到严重削弱,从此之后,东晋各势力中,能够担任北伐大任者,只剩桓温一人。

欲取之,先予之。并不是每一次的争夺都要拼个头破血流,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在其任而不称其职者,并不能搪塞以对。所以争取,是为了让三军将士免受一将无能之累。

西征的胜利也让桓温明白,只有战争和胜利,才是他突破门阀士族的禁锢,进而获取更高权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将永远在东晋门阀世家的重重封堵之下,仰他人鼻息。

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桓温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北伐时机。然而,时光荏苒,北方局势已经趋于平静,前燕入主中原,前秦也已经抵定关中,属于他的北伐时机,已经逝去。

但北伐还是要继续的,即使已不具备了所有有利的外部条件,只要恢复河山的梦还在。

出击!

这是魏晋大写的风骨。

354年四月,长安城外,灞上。

初夏的暖风拂过桓温冷峻的脸庞,并未给他带来些许温暖,身披战甲策马而立的桓温凝视着远处巍峨的长安城墙,面色凝重、神情复杂,一言不发。城内的符健虽只剩下六千老弱,但城外却游荡着雷弱儿率领的三万精锐秦军,苻苌的败兵也在逐步收拢并与雷弱儿会合。厚重古老的长安城,仿佛一战可定,却又仿佛坚不可摧。桓温回头望了一眼军营中斗志高昂却疲惫不堪的晋军将士,迟迟下不了进攻的决心。

这是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北伐军有步骑四万,梁州刺史司马勋、前凉秦州刺史王擢各自率军攻打前秦西部,策应北伐。

在偏师取得攻克上洛、俘获前秦荆州刺史郭敬


状态提示:20.北伐 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