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眼底红尘>7.亭议
锐,汉族面临亡国灭种之危机,的确不能不这么做。

但是《徙戎论》时,情势有别。

一则,当时五胡已不在少数,迁徙至关外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而且异族死伤甚众;可以说,涉戎论加剧了胡汉的对立。甚至刹住了异族缓慢汉化的势头。

二则,晋末的社会矛盾绝不仅仅是民族矛盾,更深切的,乃是阶级矛盾。皇权、官吏、世族、甚至庶族中的富人。他们占有权力,占有统治机器,占有土地,占有财富,作为统治者对百姓层层压制盘剥,起来反抗的,绝不仅仅是异族,汉人也同样参与其中。永嘉之乱表面上是胡汉的战争,其实更多的,是阶级的战争。是统治者与被治者的战争。这是后世,所没有关注到的。

而且,西晋的灭亡,有他制度设置的一个dà_bug.这就是分封制。分封制传承于周、汉。在建国之初,的确可以取得巩固四方的作用,可是另一面,却也瓦解了中央权力。诸侯各自为政,既有封地,又有兵权,财权,彼此猜忌觊觎,不能守望相助。加上武帝传位于一个白痴儿子,而贾氏又致力于宫廷争斗,大晋的早衰,几乎是注定的命运。

所以隋唐之后,统治者吸取教训,就采用了郡县制度取代了分封制,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大一统制度,诸侯和世族就此没落消亡,避免了重蹈覆辙。这是中华政治体系的自我演进。

中央集权,来自于历史,验证于历史,是符合中华民族生存法则的。

当然,这是笔者的一点浅见而已,不能做正论。

而本文当然也不是正史,是借历史的自由发挥,望读者周知。

屁已放完,话说回来。

关于涉戎论,羊玄之并不完全认同。

胡人繁衍于中原,汉人需要警惕之心,他也认为有必要采取措施。

可他不认同的,是简单粗暴地把胡人归入汉人的对立面,归入异己,杀戮驱逐。

他曾在凉州任刺史,亲眼见胡人的行事,也亲身和胡人接触。

胡人性情大多直率粗野,不受管制教化,这些是负面。可是胡人也天性真诚直率,多数也善良勤劳。更不乏胡人中的许多,更是读汉书,说汉文,受汉人教化,与汉族通婚,早已变成了半个汉人了。

中原这些胡人和塞外那些胡人又有很大的不同。

塞外的胡人,野蛮粗鲁,不知教化为何物。汉人非但不能与之相处,更要时时刻刻加强边防,提防骚扰侵袭。

可中原这些胡人,已经迁入数代。和汉族混居,学习汉人文化,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可以称为半胡半汉化了。强制让他们回到中原之外,苦寒蛮荒之地,仍旧过那野蛮的日子,恐怕他们难以接受。只能激化矛盾,威胁朝纲。

而他以为中原这些胡人经过和汉人的混居、通婚,语言、思维、风俗已经变化,假如朝廷采用一些手段加以有效的治理和引导,他们很可能由半胡半汉,变成汉人的一部分。

这就是教化。(笔者私以为,如今西北若能用法子普及汉语,限制宗教,也可以慢慢演化)

羊玄之通读经史,知道胡人其实“于魏之时,不甚为患。”之所以如今渐成汉人的对立面,实乃是朝廷政策和汉族官吏、汉人世家、地主欺压所致,实在和胡人的本性并无太大的关系。而汉人对胡人的“世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心,毒于骨髓。”恐怕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

沉吟之后,他点了头。

“你说信得过,想必是信得过的。你的这位朋友既然在盐铁路上走的通,想来他必有不为人知的手段。只是如今,却要想个法子出城。”

说到出城,几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不说街上盘查,便是城门处,出入的车辆、人员都要逐一排查,真正是无计可施。

正无语时,忽见亭下通向外院的小路上,一个老者,随着羊忠,负手踽踽而来。

羊玄之早已交代羊忠,没有他的呼唤,决不能放人进来,更加不见外客。

羊忱正要发作,嵇绍却是眼尖,轻声喊了一声道:“是张少傅大人?”

羊玄之大惊,仔细一看,那老者着了一件粗布棉袍,几乎全白的头发,身形瘦长,不是自己的恩师,却又是谁?!

他连忙跑出去迎接。

那老者看羊玄之从亭子上跑了下来,停住脚步,露出一个慈祥的笑容。

“玄之,你莫要责怪羊忠。是我让他不用禀告,带我进来。”

羊玄之看到张少傅慈祥的微笑,如同往昔一般无二;面容却萧索疲惫。喉中一哽,跪下叩首。

“少傅,您可安好!”

张华携了羊玄之的手,上来假山之上的亭子。

亭中三个小的,都恭恭敬敬跪下迎接。

羊忱,献容,嵇绍,张华都识得。

虽然张华与羊玄之在外人看来没多少往来,可羊玄之对张华的敬重,并没有少半分。羊忱、献容,小时张华都见过,认得出来。

嵇绍守制之前,也在宫中任侍卫。他父嵇康,张华也很是敬重,自然也是认得的。

张华一个个看过去,点点头。让他们起来。

已是黄昏。远处的白马寺的暮鼓响声,依稀传来。残阳落入远山,暮晚的光亮中,远近人家的房顶上都飘起了炊烟。

人间烟火气,蔼蔼尘世间。

“玄之,你这里好景致啊。”

也许这暮晚的景象让人放松,张华带着些欣慰


状态提示:7.亭议--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