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选看着地图,心中盘算着李定国的军事部署,思来想去,完全是这位晋王殿下的良苦用心,他率领步兵主力占据归德,那就是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山东打成什么样子,对于西南三藩,对于合众国都是有利的。
如果山东战场,合众国打赢了,那么在归德沿着黄河部署的步兵就可以阻截山东战场撤下来的伪明溃兵,毕竟江南已经被东南战区光复,两淮地区并无精兵,失守不过是时间问题,伪明若是败了,肯定是要退往湖广的,归德是必经之路。
如果合众国在山东战场失利,其主力可以退往青岛、登州等几个沿岸的据点要塞,而冀鲁豫军管会的兵马则可以向南与归德的三藩步兵汇合,一起退到两淮地区,与东南战区汇合。
“是,晋王,步兵就交由我了,不过,您进攻山东战场,是从北线走,还是南线走?”白文选问道。
李定国思忖片刻,便是决断:“当然是从北线走,从开封渡过黄河进入冀鲁豫军管区,和合众国取得联系,再行沿着济南、青州一线打过去,不然,贸然进入战场,容易引起误会。”
安丘之战后,合众国方面直接宣布南京朝廷为伪明,皇帝为伪帝,发兵攻讨,这完全超乎了南京朝廷的预料,洪承畴等在安丘的军事行动原本是试探和施压,却不曾想直接导致两国关系的崩溃,就此,明清联盟提上了议事日程。
很快,伪明朝廷檄令全国,宣布中华合众国为叛逆外藩,李明勋为窃国巨寇,而南京朝廷将践行弘光时代遗留的联虏平寇的国策,联合满清,以平东番寇贼。
而顺治也在青州遍发檄文,声言要为君父复仇,为友邦靖难。双方一拍即合,公开的进行接触,商讨结盟之事。
原本是非常顺利的,顺治按照当初交代索额图的条件,逊位、去号、归还旧土,一切谈的都很妥帖,但是随着江南生变的消息传到北方,形势为之一变,江南生变,很有可能会失守,明清之间角色为之翻转,江南生变之前,是满清急需结盟,处处妥协,而江南生变之后,耐不住性子的变成了朱明。
原因很简单,此次朱明北伐几乎是倾国而出,江南、两淮都是空虚,且不说南方沦陷将会失去粮饷支援,士兵也会因为家属被掳而军心动摇,就只是来自南方的背后一击就是受不了,若是在山东不立刻取胜,那么占领江南的东番军队会沿着运河北上。
因此,原定的明为主清为藩的战略是无法执行了,洪承畴亲赴青州与顺治会面,商讨此事,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明清约为兄弟之国,平等友邦,共平东番,至于山东取胜后,如何分配领土和斩获,这些都没有进行谈判,原因很简单,时间上根本来不及,洪承畴在青州大营又接到一个让他重创的消息,早在去年末,西南三藩就已经出兵,深入湖广,渡江北上,领兵之人正是晋王李定国,打出旗号——北上伐清。
洪承畴不知道李定国与合众国是什么关系,但他已经无力派遣精锐阻拦了,明清两国已经被逼迫到悬崖边,拖延下去,只能是崩溃和失败,唯有奋起一搏,杀败山东东番之主力,才可有一线生机。
确定结盟之后,清军大军从青州大营出,向安丘进发,而明军主力也从沂州出发,向安丘进发,双方决定在安丘会师之后,直击东番在山东的老巢——青岛。
明清两国着急决战,李明勋却是一点也不着急,他接到的江南消息原本就比洪承畴和顺治接到的要全面,李君度攻占南京后的第五天他就已经收到了消息,而李君度还简单的向他报告了进军和招抚计划,李明勋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快速平定江南,断了明军的退路和明清两军的粮饷来源,毕竟淮安粮草大营与东南战区主力军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天险和军队了。
因此,在向伪明政权宣战之后,李明勋直接驳回了北洋战区那主动出击,各个击破的计划,命令全军全面后撤,放弃胶莱运河以西的所有城镇,坚壁清野,如果不是顾及登莱有三百多万百姓会受到敌军的威胁,李明勋甚至会把军队直接撤到青岛要塞区,利用那里的要塞把明清这几十万军队消磨干净,而不是去和两支军队公平对决。
当然,撤往青岛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李明勋是不会容许满清和伪明再度肆虐登莱,而且也不想失去这个毕其功于一役的机会。而促成李明勋主动迎战的还是洪承畴秘往青州,勾连满清这件事。
安全局在满清方面知道了洪承畴到了青州,见了顺治,但是同样的情报却没有在沂州获得,包括马吉翔在内的伪明高官都不知道这件事,由此,安全局和统帅部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判断,那就是敌军可能要逃跑。
江南光复,湖广空虚,三藩北伐,想与合众国决胜而不得,最稳妥的办法应该是把青州大营和沂州大营这两支精兵撤往北方,再徐徐图谋,纵然有冀鲁豫军管区的阻碍,纵然会有合众国主力追击,但总会可以把主力带走的,如果是在北方敌境纵深决战,李明勋宁可选择在胶东半岛一决胜负。
安全局甚至预计,伪明那些领兵的勋贵将领可能会直接诛杀明帝,再归满清,反正江南已经丢了,相对来说,还掌握华北的满清似乎更有前途。当然,这一切判断都是错误的,无论是顺治还是洪承畴,都想破釜沉舟,与合众国一决胜负。
李明勋最终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收缩防御,预设战场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