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山东三司的官员几乎都彻夜未眠。
按照朝廷的旨意,以徐辉祖为首,成立剿匪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山东、河北的驻军,限期三月,也就是四月份之前剿灭白莲教,不得有误。其中徐辉祖为总指挥使,郭钥为副总指挥使,铁铉为总监察使,徐凯为总参谋长,另外铁铉还兼任山东布政使。
至于山东的官员,朝廷的处罚也已经公布,山东都司刘燧被降为佥事,原同知、佥事全部调往剿匪指挥部听用,都司职位由忠烈侯耿瓛接任;山东布政使李语迟被降为参政,原参政同样被调往剿匪指挥部,归铁铉调遣;至于按察使梁尚宽则被就地免职,其职位由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景清接任;其他大小官员,也纷纷受到降职和革职的处分。
乍看起来,降职比革职好,但其实不然。在大明朝,革职一般代表两层意思,一层是能力不够,一层是运气不好,如果被认为是能力不够,那么就很难被再次启用了;但是如果被认为运气不好,那么总会有被启用的一天,而且往往是原职启用。因为不论你闯下多大的乱子,总有平息的一天,比如这次白莲教作乱,看起来声势浩大,朝廷震惊,但是匪乱总会平息的,到那时候,肯定会有人觉得对你处罚过重,只要你有门路,有机遇,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朝廷重新启用,到新的岗位上发挥余热。
但是降职则不然,想要重新升上去是相当困难的。这不仅需要一步步通过吏部的甄选,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政绩,还需要有人帮你说话;更要命的是,昔日的下属,变成了你的上级,而你想升官,却不得不巴结他们,即使你心理上过得去,你下属未必会如你所愿,不需要他太针对你,只要他冷落你,你没有政绩,那么就再也没有复职的可能。
试想朝廷要启用一个犯官,如果他这几年赋闲在家,那么可以说他已经吸取了教训,闭门读书,整日修身养性,日夜盼望再为朝廷效劳,只要有人说,有人信,那么就有机会;可如果他被降职了,那么很自然会问这几年的表现,如果他的上司{昔日的下属}说,这个人终日埋怨,不安心本职工作,与同僚相处的也不好,那基本就可以说提拔无望了;而且超擢官员,本身就是官场大忌,昔日的下属变为上级,也是许多人深恶痛绝的事情。
所以对于大明朝的官员来说,相对革职来说,更怕降职。
所以山东的官员接了圣旨后,经过短暂的情绪低迷后,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他们都希望在平乱中能够立下功劳,占有先机,这样有的人就可以官复原职,有的人甚至可以再上一层楼。所以他们积极收集资料,积极求见上司,积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军方则积极请战,与叛军势不两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