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恐怖悬疑>十恶临城>第四百九十七章 隗家历史(3)

西关堡建了起来,周围的山自然也成了士兵们搜猎的对象。

当时的河西走廊,北有北元,西有别失八里,南有吐蕃,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所以间谍斥候到处都是。明军刚在河西站稳脚跟,自然也不敢怠慢。

他们以各个卫所堡营为中心,开始一圈圈往外“打围搜猎”,铲除不必要的隐患,确保根据地的安全。

很快,新来的明军就上了元峁山。

元峁山虽然都是濯濯童山,但海拔却有一千五六百米之高,所以明军在这里接连搜寻了几个月之久。

最后发现明军的,正是世元公的父亲。他当时算是族长之类的人物,也并没有拿着这件事特别上心——毕竟从古到今,河西地区总是战乱频繁,这种事情穴居人也见得多了。

以前每当遇到搜山,穴居人便会全数退回山洞,关闭洞口,忍一段时间,等风声过去后再出来活动。

其实有那三颗明珠在,其实就算所有人都退到山里,闭关一年数载也不成问题。

所以这次一望到明军进山,作为族长的世元公父亲立刻下了进洞的命令。当时穴居人已经有七八十口,他们听从号令,把外面的足迹清除干净,然后尽数退入深山。

但是这一次,这种十拿九稳的方法却没有奏效。

明初的军队,都是经历连年战乱,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别说职业士兵,就算是皇帝,也都一个个是行军打仗的好手。

比如明太宗朱棣,他经常御驾亲征,常年都在马上。为了剿灭北元,明军动辄深入草原大漠,寻找着蒙古人的主力军队,冀望着与之决战。

要知道那时候没有卫星定位,也没有定向导航,就连望远镜都没有。在一碧千里,连个制高的瞭望点都不存在的茫茫草原上,找到蒙古人的军队就像大海里捞针一样困难。

所以要想发现敌情,要想找到敌人,就需要将士们有好的眼力和精准的判断力。

因此明初的将军和士兵,个个都是千锤百炼的军中精英——要不是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将这群帝国精英全数葬送在土木堡里,明朝后面的历史也不至于变得那样被动。

所以这一次,穴居人有些轻敌了。

之前说过,一部分穴居人已经习惯了在外面生活。为了隐藏自己的洞穴,为了不暴露大本营,他们在离洞口颇远的另一座小山包上建立了村落。

这个村子被外人称之为胡台庄。发现明军之后,为了保存实力,整个胡台庄的人也都放弃村落,迁居到了洞中。

所以,当明军上山的时候,发现的只是一个被清空的村子。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稀奇,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兵。因为对他们来说,兵和匪有时候分不清楚,反正都是全副武装,见了老百姓就一顿乱抢——有时候流兵之祸,反而比流寇更甚。

那时候老百姓都像惊弓之鸟,往往一看见有扛枪持戟的大队人马过来,立刻就收拾行囊,牵儿扶老,直接跑山沟里藏上些日子,等当兵的一走再回到村里。

这种情况就是逃难,也叫作“躲兵灾”。

以前无论是回鹘人、蒙古人,还是吐蕃人,穴居人都躲过他们的兵灾,而且方法很简单,只要藏在洞里,过一段时间,这些人自然耗不住走了。

但这次不一样,因为明军已经安营扎寨,他们还开始屯田,看样子准备永居于此了。

这跟以往的情况很不一样,穴居人在洞里躲了一个多月,出来一哨探,发现明军竟然还没有走,而且探子还被明军的斥候给撞见,挨了一顿火铳——幸亏他跑得快,要不裤子都要给崩飞了。

探子慌慌张张钻回洞里,跟世元公报告说,这伙人不一样,非但没走,而且还盖了房子!看样子是准备住咱们地盘上了!

世元公一听,不禁皱起眉头来。

既然明军也打起了元峁山的主意,那首先地面上的村子是回不去了。

但元峁山是个贫瘠的地方,虽然地下有三颗明珠在,还能吃它靠它,但明珠总有燃尽的一天,而且靠明珠生长的玉草有限,根本不够几十口人吃用的。

而且明珠是优势,也是劣势,万一它们被那些士兵发现,那不只整族人,就连宝物都要毁了。

非常时刻,应该有非常手段,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携带着三颗明珠离开元峁山,远走高飞。

可是,世元公刚一提议,就遭到了多数族人的坚决反对。

——宁守峁山三尺土,不住人间百丈寮!祖训上说得清清楚楚,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否则会有灾殃!

——是!等到神灵降临的时候,违背祖训的人都会化为灰烬!

——大不了就给军爷们捐资纳税,做个顺民,只要不离开元峁山就好!

——对啊,我们是神灵的斥候!神灵要我们守在这里,观望世情,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

世元公不禁问道,那么神灵让我们在这里观望什么呢?观望之后,又要如何报告给神灵呢?我们的老家,究竟在何方?

族人一下子也哑了,这确实是个问题,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任务是斥候,但对探听什么事,如何向神灵汇报,都一无所知。

更重要的是,他们甚至连自己的神是谁都不知道!

穴居人的神既没有偶像崇拜,也没有祭祀场所,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三颗明珠是神的恩赐——不然,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的宝贝!

但哑口无言不代表被说服,族人们仍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七章 隗家历史(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