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南山问答
串子敲诈明星、无赖要立牌坊,如果自己出面有困难,就借用朝阳群众之口。四、真正的朝阳群众,怀着对明星的羡慕嫉妒恨,在窥私癖们的鼓噪下,获得存在感的“见义勇为”。

问:你在笔记中反复提到境界这个词,我且不说客观上的环境,只问主观上的认识境界,人与人境界的高低有何区别?

答:我们通常说的境界,其实是指人观察思考的视野和范围。在社会生活中的境界我们叫做“格局”。我们认识自身是需要有参照物的,况且中国人的幸福感主要是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中,所以参照物选取范围大小,就决定了人们所谓的格局。在观察思考中,如果以天地万物为参照对象,那么,这就是圣哲。如果以地球所有生命为参照对象,那么,这个人就是贤人或自然主义者。如果以所有人类为参照对象,那么,这个人有可能是君子或和平主义者。如果以男人或女人为参照对象,那么这个人有可能是社会学家或性学家。如果以富人或穷人为参照对象,那么这个人也许会成为政治家或者喷子。如果以身边人为参照对象,那么,羡慕嫉妒恨以及小人不能得志就充盈生活。如果只以自己为对象,那么,他要么是自悟修行者、要么就是畜牲。

问:你提到,在武当山道士那里听说,他曾辟谷20来天,这会是真的吗?科学上如何解释?

关于辟谷,我推荐你看近代文学戏剧大师李叔同在当时上海报纸上的连载《断食日记》,首先,李叔同当时已经名满天下,其家巨富,其人高洁,其事业爱情家庭无不令人称羡,他当时已是名人,依据其生平作风,不可能借此而撒谎。他是可信的人真实记录了可信的事,当时的人证物证旁证不可尽数。他断食三周,完全禁绝食物饮料一周。从营养学上说,能量摄入减少甚至停止,至少产生两个后果:要么精力不济、要么体重锐减。但他精力却更为旺盛、出来后体重如常而将其原有的疾病还不治而愈,可见其神奇真实。这也是他后来决心出家,成为弘一法师的原因之一。

科学上没有确切的解释,不是因为无法解释,而是因为许多现象至今没找出原因,暂时不解释。

问:你时时提到董老师送给你的《tuī bèi tú》,现在你也把它送给我,我想知道的是,《tuī bèi tú》是何等意义的书?你把它送给我,是因为你不再需要它了吗?

答:tuī bèi tú预测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袁天罡、李淳风两位道家人物对易经预测学的最伟大运用。虽历代封禁、多有篡改,但其预测的历史跨度之长、预言史实之准,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由于,他们在预测中得到的是整体全息性的结果,所以在文字和图像描述中,大量运用了借代、象征、隐喻等方法,以求尽可能地模拟他们得到的整体印象,后人在阅读进往往不知所云。以金圣叹这样的大才子,其解释也出现了大量的错误。但如果把已经发生的重大史实与此书对照,就会发现它的预测惊人的准确。由于有文字有图形,并且按时间顺序预测,所以给我们以确切的线索,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奇书。

此书给我们的启示:一、历史发展有其不变的规律,不然几千年的准确是不可能的;二、易经提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才保证了tuī bèi tú的准确性;三、要真正读懂tuī bèi tú,就必须努力读懂易经。

虽然在人类社会宏观世界的层面上,可以预测出基本规律,但在每个人人生命运和偶然际遇上,是否也有规律可循?从物理学上讲,描述宏观世界的相对论与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论,彼此规律并不统一。虽然有些物理学家企图建立融合二者的统一场理论,但都没获得真正的成功。在具体个人微观际遇上,基于周易理论的预测如果能够基本准确,那么,周易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都做到了统一。

比如,预测天气,我们老家有个赵宗量,用周易的方法预测一年的天气,准确到+-一天,远超官方气象台所能达到的水平。其自制的气象日历曾经成为我们当地农民的畅销书。当然,他预测的是我们当地山区小气候的微观情况。既然周易既预测天气、又能预测人事、还能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那么,我觉得,周易是宇宙人类规律的密码,掌握了这个密码,就明白了天机。所谓天机,天指趋势,机指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和事物。得天机者,可以称为得道了吧。

我把它送给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它的内容已经被我牢记于心,我不需要再看它了;二是因为它的价值在人世间而不是出世间,我已经不需要知道自己的命运了,我在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问:周易如何解决命运改变这个预测困难?

答:其实,周易思想早就考虑到这一点了,它规定:不动不占。即在变化中把握天机。这是周易的中心思想:生生之谓易。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开始于每一个变化之中,如果你没有把握变化,那就改变不了。圣贤们正因为能够通过了解易经而把握变化,所以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孔子说:五十而知易,可以无大过矣。

问:如果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么预测凭什么准确?

答:无法在历史趋势中顺势而为,没能把握改变,这命运就是注定的了。周易预测,以动爻为准,所以掌握动的根本才能改变命的趋势


状态提示: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南山问答--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