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崇祯七年>第266章 二六五 昂然直面

牌坊正北,却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一堵墙,一道大门,而是一座鼓楼。对,就是鼓楼,和一般县城正中心的鼓楼并无二致的那种,造型几乎是一摸一样。所不同的是,这鼓楼规模要比县城中心的那处小一些,上面是两层的楼阁,下面为两丈高的底座,红砖砌成的底座周围,是一圈儿青石砌成的须弥座。鼓楼上面大鼓等器具一应俱全,也有人专门看管。此乃是整个县衙中最高的建筑,便于报时和瞭望。

鼓楼正面开了一座朝南的大门,这道大门,其实就是县衙的正门,也就是第一道门。有的县有鼓楼,鼓楼下开门为县衙正门,有的县没有鼓楼,便以一道普通的县门代之。而一般这个县只要是有足够的财力,定然是会建起一座鼓楼来的,毕竟此乃是脸面,更算作政绩。像是阳和县这等大县,各色建筑不但一应俱全,而且分外建的高大一些。

县衙大门两边的墙呈“八”字形,往外撇,所谓“八字衙门”即由此而来。八字墙上可张贴告示、榜文,公布科举考试录取结果等。有的讲究一些的县治,会贴着八字墙加上顶棚和栅栏,称“榜廊”或“榜棚”。而八字墙外面,已经是有县衙的机构存在了,其实不过就是几处房子而已。左边乃是医学、阴阳学,右侧则是设有总铺,总铺也就是急递铺,在此设立乃是便于县衙公文的快速递送。当然,这只是明处时候定下的规矩,现在遵守的也有,但是很少,为了减少开支,许多地方直接就把这些机构给裁撤了。黑眼珠子见不得白花花银子的范栋材范县尊自然也不例外。

在鼓楼外墙左右,则是分别建有申明亭、旌善亭,或申明在左、旌善在右,或反之,无一定之规。申明亭,说白了就是惩恶亭,凡民有作奸犯科者书其名揭于壁,而耆民里长会断民讼者亦于是云。旌善亭则是相反,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则书其行实揭于亭,以寓劝善之意云。

大门两边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楹联,上书:“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字迹颇新,想来是那位范县尊的手笔,看那一笔字还真真是不错,和董策一般,习得是柳体,风骨自生。

董策正思忖间,里面走出来一个差役,到董策马前恭敬的行了礼,道:“董大人,老爷请您进去。”

董策点点头,翻身下马,回头瞧了张妈妈还有于竹青三人一眼:“都记清楚了。”

“记清楚了。”三人赶紧道。董策教给他们的那一番说辞,他们都是翻来覆去的背了好几遍,生怕出什么纰漏,这会儿已经是倒背如流。

“那就好。”董策微微一笑,随在那差役后面,进了县衙。他只带了张妈妈这三个证人,至于家丁们,则是都留在外面了。若是他一个人进去,自然无可不可,但是若带着这许多精壮家丁硬闯,那行径就很恶劣了,更是会被那范县尊抓住把柄,说不得什么时候就会咬自己一口。一个人又如何?那姓范的只要是不敢造反,就不敢造次。

一般来说,鼓楼之后,即是仪门。但是有的县鼓楼之后还有一道二门,仪门为三门——阳和县就是这种县。而之所以这样建造,则是为了面子。阳和县乃是大县,又是要紧之地,按照规矩,可得享三间大门、五间厅堂的待遇。可是问题是,阳和县衙的大门乃是开在鼓楼之下,没法子建成三间大门,五间厅堂的样子。是以干脆再在鼓楼的后面建一座大门,建设成此等规格,彰显自己地位。

进了二门,才是仪门。仪门东侧为萧曹庙,为纪念西汉名相萧何、曹参而建。明太祖朱元璋重视吏治,也颇为推崇萧曹二人,是以修建萧曹庙,让县令们都要学习萧曹的治国方略。仪门之西,则是设有土地祠、衙神庙、寅宾馆也就是迎宾馆。

仪门开有五道门,中间为正门,平时关闭,只有迎接上级或同级官员造访时才打开,县令要亲到中门见礼。仪门下两侧设两小门,东为生门,西为死门,一般情况下,是供囚犯专用的。两侧则是开有角门,可以让人出入。

进去仪门,便是衙中最大的一进院落,从仪门有一条甬道直通大堂,甬道中间部位,乃是一座小亭,这便是“戒石亭”。亭中有一座石碑,也就是戒石碑。石碑南面也就是正面刻“公生明”三字,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碑背面阴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

戒石碑下有甬道向北,到达月台,台上即是县衙的核心建筑——大堂。

大堂根本不像是后世影视剧中那般的简陋破败,作为知县审案、办公之所,这里建得高大轩敞,很是壮丽。正中设桌案,堂前设栅栏,前有飞轩甃,其下为露台,露台上面,则是防止了一块儿专门审案时供人犯下跪的跪石。

董策这会儿站在那跪石旁边,这是一块石英石,而上面已经是留下了两道深深的膝形凹陷印记,足有一两寸深。可见这几百年中,不知道几千几万人在上面跪过。

那差役笑道:“大人且在此稍候片刻,小的这就去禀告老爷。”

“不必了。”

董策忽然打断他,冷笑一声:“不用你通传,我自己会走。”

说罢一撩衣襟,便是大步上了台阶。

“大人!”那差役一怔,神色间有些惊慌不知所措。这一路走来董策都很是和气,却没想到到这儿了竟是突然发难。

“范县尊,你我身


状态提示:第266章 二六五 昂然直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