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大概翻了一下,手中的劝进表约莫有十几份,大多数都是四品以下官员所上,而且多是属于督察院和六部的科道言官。 更新最快
至于内容,可想而知,无外乎就是说摄政王殿下功勋齐天,对社稷百姓有不世之功,可以直追上古明君圣贤。姬氏无德,没有资格再坐在皇帝位子上,请摄政王殿下再进一步云云。
说白了就是劝说江川废了皇帝自己来做。
这其实也是应有之意,早在东南郑家投降和灭了李自成的时候就已经有人上书劝进过。
不过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而且当时江川态度明确的拒绝了,所以最终不了了之。
而现在的形势却已经大不相同。李自成张献忠相继被灭,蜀州也基本上光复了大部分区域,只剩下西南部土人地盘没有被朝廷纳入正式统治之下。
对于彻底解决西南土人的问题,朝廷已经确立了改土归流的政策,迟早都要解决的。
张献忠进入蜀州的时候也打过收服土人的主意,只不过经过最初几次试探之后都铩羽而归之后也放弃了。土人多是居住在山林之间,以易守难攻的村寨为依托,进入村寨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崎岖难行,大军进剿异常困难。
这些土人祖祖辈辈居于此地,熟悉地形,在山林之间行走如同灵猴一样敏捷无碍,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在这种情况下,熟悉马站和平原战争的大西军往往都打的晕头转向,溃不成军。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张献忠要分兵驻守其他州府,不可能派出太多的军队来攻打土人。
一看一时嚼不烂这块骨头,也只好暂时放弃了,留待日后腾出手来再对付。结果没等到腾出手来,自己先被收拾了。
如今蜀州被朝廷光复,狄青一方面安置百姓,恢复生产,同时也派兵监视这些土人,防止他们趁机作乱。
作为一代名将,狄青深知对付这些土人就需要破除他们的优势,因此也招收了不少土人向导,熟悉土人的情况,画出他们村寨的分布图,做好前期的情报收集工作。
另外,也在当地招募士兵,组建适合山地战的部队加以训练,准备到时候配合朝廷改土归流的政策一举收服这些土人。
西南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了,进攻朝鲜的扶桑十五万大军全军覆灭,敌酋德川秀忠也被俘虏后押送京城凌迟处死,这更让江川的声望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朝野上下,京城内外都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人人只知摄政王,却都忘了还有一个皇帝被囚禁在深宫之中。
可以说,江川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了。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集体上书劝进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
所以,江川并没有感到多么意外。
而且这次虽然只有十几份,且多是中下级官员的上书,其实是作为一种试探,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吧。
而且根据历史惯例,一般都要劝进三次。被劝进者嘴上谦虚,说我德行不够,不足以继承大业等等理由拒绝上两次。
群臣则不依不饶,继续劝进,人数规模和上书的官员级别也会越来越高。到第三次的时候,被劝进者终于勉为其难的答应,给大臣们一个面子,勉强当一下这个皇帝吧,嘴里还要说一句日后若有贤能,我再退位让贤云云之类的矫情话。
以前江川觉得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既当表子又立牌坊,简直臭不要脸。
可是经历了这么多,坐在山巅居高临下的时候,想法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会再如以前那般天真想当然了。
自己虽然来自现代社会,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却也并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一切,毕竟人力有时而穷。
所以他现在的原则是在无伤大雅的,不损害自己定下的底线的情况下,也会适当的向一些传统习俗妥协。
革新都是一步一步,潜移默化的,如果非要一步到位的话,采用激进手段的话,那一定会是身死道消,引发混乱的结果。
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江川改革官制,改革币值,改革军制,这些其实已经算是逆天之举了。若非他拥有强大的军力,而且这种力量不是来源于那些权贵世家的支持的话,他恐怕早都被推翻了。
自古以来很多皇帝君王,并非是看不到存在的种种弊端,也并非是不想革除这种种弊端,而是很多时候有心无力,受到种种掣肘。
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来源于那些支持他么登上帝位的世家大族。
有了这种牵绊,一旦非要改革,就很容易触动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必然会激起他们的反对,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帝位。
因此,除了那些自己亲手打下江山的皇帝君王有强大的威信去推进大范围的改革之外,后代的守成子孙大多数是做不到的。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江川现在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了。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重大工程。只要他在位,改革就能一直推进下去,逐步深入人心。最后等到臣民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之后,就会开始从心底拥护改革。若是有人还妄想恢复旧制,那必然是与天下人为敌。
到时候不用江川动手,这些人都会死无全尸。
话不赘言。
江川看着手中的劝进书,自然也明白这个套路,对刘基笑道:“军师,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