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第二十五节 使团(3)

李旭现在每日不过睡四个小时左右,白日处理政务不提,晚上还要修行武功,每一日都比当年高考时还辛苦。

“陛下,您该少喝几杯。”陈朝恩抱着一大摞奏章轻轻放到桌子上。

黄酒入口虽醇绵,不过后劲很足,此时李旭面上还有些酒意,不过他还是要继续自己的工作。

真是给自己布置作业,李旭皱紧眉头看着桌子前面那一堆厚厚的玩意,其中有几个用秘匣装着,上面贴着封条,这都是他赐予专奏权的官员寄回来的。

“啊,元稹。”李旭伸出手在奏折堆里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属于元稹的那个秘匣。

密封完好,封条还是当时的样子,封泥也完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李旭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将秘匣打开。

这种专奏权一般都是通过驿馆体系送到京中的,纯粹的是防君子不防小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上走的过程中不会被中书省的那些官僚们过一眼,只有皇帝才能第一时间看到。

白乐天和元稹此时都不在京中。

田弘正如潮在即,白乐天作为自己的特使已经前往魏博镇,看看田弘正有什么要求,并且和田弘正一起到京中来。

“……臣自扬州过江,淮南节度使蔡公送至京口,大江阔约十里,实天堑也。昨至润州,浙西观察使陆公亲迎,详问京中变化及摩尼教乱事,臣据实以答。今日赴苏杭采买丝帛,浙西之地,家家种植桑麻,丝价较关中、河南皆低,今岁大熟,米一石不过三十文,臣赴浙时过石头城,虎踞龙盘,实在是王气所在。迁都之事,唯望陛下三思……”

李旭将元稹的奏章合上。

自己把元稹派到浙西去就是为了弄点钱来。

今年的漕运即将开始,李旭交给元稹的任务就是在浙西收购一大批丝绸,然后运回关中。

以现在关中的丝价,等到元稹将这批浙西的丝绸运到白玉京时,所获得利润要翻上百倍。

这一笔钱所获得利润将会拨出来一部分用来购买粮食,李旭已经命令牛僧孺在白玉京西修建一批新的仓库,好储存这些粮食。

汉代的桑弘羊除了制定盐铁专卖政策外,还创造了“平准”和“均输”两样制度,其中“平准”便是指政府主动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来,在货物价格低廉时采购,在货物价格较高时再抛售以牟取利润。

随着这项制度的推广,最终变成了以粮食为目标的调节手段,特别是在丰年收购粮食,然后在荒年将粮食售卖,这样既可以获得利润用来支持朝廷的各项开支,而且又能保证民间的稳定。

不过后来这项政策最终还是被束之高阁,因为所谓“不与民争利”的政治正确,最终退出了这个市场。

不过伴随着韩岗的执政,历经三朝,现在的大虞朝廷又逐渐恢复了以平抑粮价,获得利润为目标的平准法。

仅仅依靠朝廷的调节显然是不够的,官僚的低效和腐败必然会影响最后的效果,不过这个制度存在还是比不存在的好。

更何况皇帝也想挣这笔钱,李旭的想法便是让元稹为自己在扬州、苏州、杭州三地设立货栈,定期收购一批丝绸运到白玉京来。

天下虽大,不过现在皇帝能影响的唯有白玉京这一隅之地,虽只有这一寸之地,可尽心竭力加以管理一样可以成就帝王基业。

翻过了元稹的奏章,李旭喘了口气,他构想中的货栈当然不是单纯进行经营的商业机构。他对元稹的要求是希望元稹从无到有在当地寻找一些具备商业才能的人才分别造册,给予腰牌,初步把机构的架子立起来。

元稹之前已经在洛阳和扬州成功的建立起了初步的机构,当地的节度使为了谄媚自己出了一笔钱还划出一片房产供皇帝的货栈所用,而元稹更是利用权势直接吞下洛阳当地的几家商户,直接改换了他们的身份。

既然拥有了皇权,那么利用皇权牟取一些利益实在是无可厚非,关键是把获取的利益用在什么地方。

“元稹做得还行。”李旭将元稹的奏章放到一边。

“那罗延老师还没消息吗?”

自从上次摩尼教乱后,那罗延便有些魂不守舍,向李旭提了提当日碰见的那位太公冲,据他说他在太公冲身上感应不到任何波动,这让那罗延有些迷惑,因为按照他的理论,万事万物的跟脚都要落在波动上。

“还是没消息。”陈朝恩低头道。

鱼辅国在江湖上有一套搜集风声的人马,陈朝恩手上一直都有一些这方面的资源,李旭也乐得借用鱼辅国的这套体系探寻一些没有利害关系的消息。

“杜停杯那边呢?他最近有没有折腾些什么事。”李旭又翻完一份奏章,这是比部郎中所上的。

这份奏章里,韩岗的长子通报了朝廷财政紧张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国债危机。

大虞的财政基本上可以说是为军事服务的。

原本实行府兵制的时候,虞朝的税收谓之租庸调,是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上的一套复杂的实物税收制度,但是随着府兵制的解体,朝廷改为依赖依靠军饷的“长征健儿”作为主力。

等到关东乱后,内战的需求使得军队的规模急剧扩张,原本的租庸调制度使得朝廷濒临破产。为了解决困境,朝廷将租庸调制度进行了改变,改为使用两税法。

但是两税法也未能使得朝廷真正走出财政困境,因此朝廷只好使用变通的方法。

那就是向长安的富户借钱,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节 使团(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