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就和冯见雄的认识有很大差距了。
任何生意的成交,都是因为买卖双方对标的物的价值量预判有差价。明眼人觉得自己找到了价值洼地,自然会出手。
所以,冯见雄与陆河之间,几乎不需要讨价还价。
谁都觉得自己没亏。
“那就这么定了,合作愉快。虞姬这个角色,就先定小马了。”陆河拿出书柜里放在一边的一瓶洋酒,倒了两杯。
他本来还要倒第三杯,冯见雄制止了,暗示他考虑政治正确。
主要事情谈成之后,陆河心情不错,顺势问道:“听说刚才冯董在找代言广告?看来对娱乐圈还挺有兴趣的么。要我说,你这个资源,涉足娱乐圈那是再方便不过了。这年头有个国内排行前列的视频网站,合作的就不盗,善意的就发行宣传上帮忙引流,多大的便利!
冯董要是有心在发行上帮忙,象征性参一股我也不是不可以考虑……”
陆河最后这句话可谓是说得熟极而流,他的片子能有六七家投资人,可见他拉投资的时候是兼收并蓄,来者不拒。
简直跟段王爷找女人时那句“黄花闺女最好,孀妇也没问题,人妻也不放过”有的一拼。
然而冯见雄一口就回绝了:“没兴趣,我对于投资人太多的剧组,从来不砸钱,这是我的原则。”
场面一度尴尬。
陆河发现自己小看了冯见雄。
看来冯见雄能够投中n站,并没有什么“幸运”的成分,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以至于成功之后,他都丝毫没有要膨胀的样子。
膨胀和没逼数这玩意儿,一般主要是“骤然牛逼的暴发户”身上的并发症。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成功了,这时候人类的本能就容易倾向于解释为“我能力就是那么牛逼”。
这是真的,哪怕小偷强盗,也会心理暗示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贪官在升职之后,如果实在分析不出自己比同僚能力强在哪里,那也会强行暗示自己是上辈子积了阴德。所以信佛的才那么多。
没有几个人会解释为自己是因为运气好,哪怕事实上95的成功者真的只是因为运气好(当然他们也努力,但还有20倍数量和他们一样努力的人,只是运气差,而没有成功的。)
而一旦一个明明是运气好偶然成功的家伙,误以为自己是凭本事成功的,膨胀和没逼数就接踵而至了。他们会觉得自己看准的什么都是对的,觉得自己看准的东西都可以投。
那些20几岁就初次创业初期成功的人,后来大多数栽了,就是这个原因。
陆河原本以为冯见雄也有可能是这样的人。
可惜,冯见雄冷静得可怕,而且目光如炬。
“投资人多、互相牵制、一团乱账”这些连锁反应,还没有发生,冯见雄就一眼看穿了,直接穿到最底下,每一根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那当我没说,大家点到即止,点到即止。”陆河尴尬地圆着场面,然后话锋一转,“既然冯董那么敞亮,到时候对纯宣发总应该有兴趣吧——我也是法不传六耳,你要是真没兴趣,我在网络贴片广告方面,也有的是合作对手,只是不一定有你那么敞亮明白。”
冯见雄一听就懂。
陆河这是不敢拉他投资,改为请他帮忙做广告了,而且是有回扣的广告。
比如片子上映前,给n站一个播放单价,贴片15秒广告多少钱,然后狠命放。然后按照发行成本付给冯见雄一笔钱,把剧组的钱洗出来——但最后,冯见雄收了钱,还是要返一笔给陆河本人的。
这样,投给制片公司的钱,就到了陆河私人口袋里了。
当然,这都是小打小闹,后世要想从制片成本里黑钱,更便捷的方式多了去了。比如找个自带流量的小鲜肉当男一号,对外吹嘘片酬五千万,是报账吹给投资人听的。但实际上只给小鲜肉一千万,剩下的四千万导演、制片人和其他剧组内的实权人物瓜分了。(就相当于小鲜肉返给导演的回扣。)
或许有人会觉得难道投资人是傻子么?那也不至于,投资人也知道每一部电影的投资肯定有好几成被黑了,被洗钱了,只是不知道尺度,尽可能查一些,但不可能查完。
而事实上,投资人也需要洗钱,可能对外宣称2个亿投资的片子,实际资金到位只有1亿多点儿,投资人本人也要拿回扣——毕竟很多投资人是拿托管的资金投资的,并不是他本人的自有资金。(国内也没有好莱坞的成片保险公司负责验资,吹牛不上税。)
反正圈子里就是一堆烂账,比谁更烂而已。顺带比一下烂的时候假装不烂的演技。
冯见雄斟酌了一下,表态道:“这个,倒不是不可以考虑。不过,发行成本应该不算在2亿的制片预算里吧。制片预算跟宣发成本混同,这样真没问题?陆导,你背后的投资人也太好糊弄了吧。”
陆河一想,确实是自己表达的时候疏忽了,连忙解释:“我就随口一说。反正宣发那边我也有哥们儿认识就是了。冯董你这边需要担心的,只是能不能拿得出技术和商务上说得过去的网络宣传方案、报价。”
“固定低价,无限量排片吧。调整一下片头推送算法好了——这个可以实现,反正距离你的电影上映前宣传,还有两年呢。我保证到时候n站的视频贴片广告排片算法可以达到这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