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件事上,杨卫帆从得知起始,就坚定的拿定了主意,不想让周曼娜出国。
他既不想让妻子过多的接触花花世界,一走两年。也不愿意落人口实,留下这么一个明显以权谋私的把柄。
而为了想让妻子改变心意,杨卫帆在随后的日子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劝说。
“你真出去了,生活难免不适应,离家那么远,谁能照顾你?再说我们不是计划要小孩吗?父母们可都盼着呢。何况外国有什么了不起的?难道就为了一些霓虹灯和商店里的时髦货?你别被资本主义的面纱迷住了眼。真实情况不定怎么样呢。”
但他的话,却只在周曼娜的口里,落下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外号。
周曼娜跟本没过心,不但以“杨爱国”来称呼杨卫帆,取笑他已经和社会都脱节了,变得就像马列主义老太太。
同时她还声称自己都已经大张旗鼓地把出国的事儿散播出去了。如果这事就此终止,不是让人以为他冒傻气,就是让人误会她被人给顶了,她可丢不起这个人。
总之,她的固执己见是超乎想象的。
也不知到底是受社会风气影响太深,还是来自她身边那些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反正她满脑子都是“出国”、“出国”。
为了这个问题,之后的日子里,夫妻两个人屡屡发生争吵。
更糟的是,时间一长,穆迪在外面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也来询问。
这弄得杨卫帆没办法了,为了不让事态扩大。只好去跟岳父母求助,希望他们能帮助游说周曼娜回心转意。
而周院长夫妇这才明白了当初女儿转业的真正用意。
其实说实话,他们俩也不希望女儿出去。
因为他们很清楚,国外对枪支管控不力,还常发生恶性犯罪。至少很是为周曼娜的安全担心。
可问题是,周院长夫妇只有这一个女儿啊,从小娇宠大的。
周曼娜对付自己父母向来很擅长,哭天抹泪撒上了娇。
她说自己已经不年轻了,出去看看有好处。否则等到真生了孩子。那就只能当家庭妇女了。她的一生不能就这样白白消耗掉。出去了又不是不回来,不就两年吗?
结果当父母的拗不过女儿的性子,就只能妥协。反而转头又替女儿当起说客,倒帮着周曼娜劝起穆迪母子来。
这下倒好,有了父母的支持,周曼娜就更有了底气,不但开始为出国做准备,大采购,换外币。甚至还因为不满穆迪的过问和唠叨,跟她顶了嘴。
结果这对婆媳间第一次产生了龃龉,生了闷气。
而这件事是被杨耀华知道以后才及时刹车的。
他对穆迪寥寥几句话就点明了关键处。
“孩子已经大了。他们的事儿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做父母的总不能管他们一辈子。何况咱们这样的家庭,闹家务本来影响就不好。你更别忘了,咱们的小六子现在不仅是‘海防’的台柱子,也代表着军人的颜面。这件事传到外面,不知要给儿子招来多少流言蜚语。到时候你后悔就晚了。”
这样,哪怕穆迪再对儿媳不满,对周家不满,为了儿子也只能放手听之任之了。
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杨卫帆的私生活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
夫妻间的温存渐渐消失,就只有唇枪舌剑和互相不理,各行其是的冷战了。
而他也越来越了解周曼娜性情中的缺陷。
她是一个被宠坏的,完全没有经过磨练的人。
漂浮在时代的泡沫之中,只顾得意,只顾眼前,只顾今朝有酒今朝醉。
她认为自己拥有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世界上就没有她得不到的东西。
她永远都是要赶时髦的,什么都要最好的,任何一个流行过的时髦从没把她落下过。
只要有了目标,她就会不惜任何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就像当初争取他的爱情一样。
她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极品标本”。
只是反过来,她却偏偏全无责任感,完全不懂得替别人考虑,哪怕婚姻也没能让她变得成熟起来。
尽管在她高兴的时候可以做出温柔似水的小女人状来讨好他,取悦他。但那也只是为了得到他的感情回馈。
如果他随后没有做出让她满意的反应,她就会生气,发脾气。
她永远不会为了别人真正的委屈自己一星半点儿。
这样的人,内心只听得进去好话,逆耳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她又怎么可能会被道理说服呢?
于是在一种悲凉和失望的心情下,杨卫帆也决定放弃努力了。
这样,周曼娜的出国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儿。
后续的一切都办得很顺利。
尽管出国手续上的事儿,有的还需要自己去跑。哪怕当时的行政机构又是著名的“事难办,脸难看”的地方,往往会让人跑得心灰意冷,不堪忍受。
但对天之骄女的周曼娜是不存在的。
她只要几个电话,就能轻松解决一切难题,甚至就连国通社巴黎分社外派主任的章,还是她帮忙找人盖的。
反过来,她对杨卫帆的态度却明显冷淡了,像是在用行动说明,她记恨他一样。
她甚至常常回到自己父母家去住,就连杨卫帆来探访,她也故作不知,赖在房间里不爱出来。
直到杨卫帆主动给她送来了五千法郎示好,又说会送她去机场,她才又重新有了热情,扑在他的怀里重新进入了妻子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