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宋缔>第两千一百零一章大变将至

昌平县的官道上出现了一大队的铁甲骑兵,高高的龙旗象征了他们的身份,官道上的百姓迅速离开,这是官家亲军的旗帜,同时也代表官家就在骑兵护卫的皇驾之中。

“万岁!万岁!”

这是百姓在欢呼,无论什么原因大宋的百姓在瞧见皇驾之后都会这样高声呼喊,这是对天家的尊敬,但更多的却是对赵祯的崇拜。

在百姓们的眼中赵祯乃连史书上都要罕见的帝王,秦皇汉武都不能与之相比,贞观之治不过二十二年的时间,可自从赵祯登基即位之后,大宋就一直是治世。

同样的,自从官家继位之后,大宋就一直处于战争或是准备战争的状态,但即便如此还是没有耽误大宋的国力发展。

这么多年来百姓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奇怪的就是,兵役还在,劳役也在,战争在继续,所有的之前的规矩还是没哟改变,大宋的事情看着根本就和前朝没有什么不同。

但说是没有区别,却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变多了,大宋的疆域和盛唐强汉差不多,但事实上实际控制在大宋手中的土地却是比汉唐多的多。

当然,百姓对赵祯最大的感激还是在于减免农税,这是造福天下的好事,但事实上大宋减免的农税只是在大陆实行而已,在海外还是保留了一部分的农税。

要不然国库的粮食从何而来?南方是鱼米之乡,这样的土地免去农税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使粮食的价格降低,而北方缺少粮食,更是要免去农税减轻农人的负担。

所以现在的大宋极少出现粮荒的事情,一旦出现,赵祯也可以调动附近州府的粮食进行救援。

北方已经开始大量种植土豆,番薯,玉米之类的高产作物了,不光种植,司农寺还在不断的研发新品种。

嫁接,静心栽培,等等手段都在对这些高产的农作物进行改进,人类的祖先驯化动物的同时也在驯化植物,让他们成为高产的农作物。

只要人的肚子能吃得饱,国家就会稳定,这是赵祯对史书钻研这么多年得到的最简单的答案。

内忧外患大多是灭国的原因,天灾人祸也是相伴而生,但终究是百姓吃不饱饭,过不下去了才会揭竿而起的起义。

当然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和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都是间接而生的事端,历史上除了一个朱元璋外,还真没有其他的农民起义军获得胜利登上皇帝宝座的,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也算不得正统皇帝。

大多数的继任者都是实力强大的地方军阀或是门阀,这些人现在有了另一个名字叫利益集团。

赵祯的车驾滚滚向前,坐在马车中的赵祯闭目思索,眼下大宋最大的利益集团就是那些豪门商贾,他们有背景,有钱,有势力,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奋斗”。

他们就是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大宋隐患,这些人有多少钱?赵祯自己都不清楚,三司核算不出他们的账目,因为很多账目根本就无从查起。

这么多年他们跟随大宋的军队开疆拓土,势力越来越大,培养的官员越来越多,并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洗脑方式,用商贾的经济理论给大宋给年轻的官员洗脑,让他们知道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所在,维护大宋的经济和这些利益的既得者就是维护大宋的稳定。

这套说辞在赵祯面前根本就没一点用处,这些商贾不是没这么干过,但赵祯轻易的就把这套理论给戳的体无完肤,只有稳定的,国家掌控的经济才是有益的。

但可惜的是没有多少经验的年轻人却被这套理论忽悠的热血澎湃,发誓要维护大宋的稳定,要维护百姓的好日子。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思想中的一些东西被人潜移默化的改变,甚至是偷换了。

苏洵坐在赵祯的对面默默看着手中的书信,这是来自包拯的书信,这段时间神都城的所有变化都在书信之中说的一清二楚。

没想到大大小小的帮派都是在那些人的控制之下,但有一点苏洵不明白,他们为何要把这些帮派全部都牺牲掉?

这些人暴露出来可就完全没用了,而且总会有蛛丝马迹遗留下来,最终多少还会查到他们的身上。

那数千名巡城司的士兵在什么地方很快就暴露出来,官家回京之后还有谁敢乱动?

苏洵的疑惑赵祯当然能看得出来,假寐中的赵祯缓缓开口道:“这是断臂之举,也是迷惑之举,包括欧阳修被参奏,神都城的动荡,以及那数钱巡城司兵卒的消失,这些都是在为了掩护威武军的叛军!”

神都城出现这么大的事情,谁还会去关心那千余名士兵的叛逃?等神都城的事情被处理好,叛军早已在吐蕃安家落户,壮大吐蕃军力。

待大宋回过神来,这事情就会闹的比天还大,最终挑起大宋和吐蕃会见的矛盾,赵祯长叹一声,其实这些人差点就成功。

无论吐蕃策反威武军的师橫所部有没有成功都已经挑起了大宋的怒火,成不成功对于那些人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无论成功与否对他们的计划影响都不大。

他们只需要事发而不需要吐蕃真的策反成功,毕竟这些人掌控了一些舆论的理念,只需要刻意引到,就能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笃笃……车门被敲响,三才躬身进入马车后递过一张纸条,上面描述了昨日神都城所发生的事情,其中就有关于将作监主簿刘噑擅入机要司一事。

赵祯把纸条放入红泥小炉中看


状态提示:第两千一百零一章大变将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