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一路隋行>第334章 火油车、发石机(下)

段达听杨广只是到雁门关内视察战场情况,并无坚持进城去住的意思,便命李浑带领骠骑营将士将杨广团团护持在中央,自己则和李雄、鱼俱罗三人陪着杨广骑马下了高坡,从雁门关南门进了城。

杨广一进入雁门关,扑鼻而来的就是一股呛人的焦糊气味,举目望去,但见城内像是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的火灾,断壁残垣比比皆是,有不少房屋的梁柱还在窜着火苗,因房至失火于大年夜被迫离家露宿街头的城中百姓三三两两聚集在一处,衣不遮体,形容惊恐,令人不忍直视。

在李雄等人的引导下,杨广穿城而过,来到了雁门关北门附近,果然见北面的城墙被突厥人攻破了一个十几丈宽的口子。与突厥人拚杀了一夜的隋军将士眼见着晋王亲临前敌巡视,士气大振,整肃军容,用身体排列成一道长长的人墙,堵住了那道已然塌陷的城墙。

杨广从一名名满脸困倦的将士跟前走过,向身旁的李雄问道:“昨夜,突厥人出动了多少人马攻城?统军者为何人?”

“回殿下,突厥昨夜前来攻城的人马并不多,依末将观察,应不超过五千人,但其所用之攻城利器却前所未见,仅用了不到一夜的功夫,就攻破了城墙。王爷请随末将到这边观看。”李雄边说边将杨广等人带向距城墙约有四五百米远的一处平地。

这处平地上,停放着数十辆如鱼俱罗所说的铁皮车。杨广走近前观瞧,只见这些铁皮车车内已空无一物,只从车体被火撩得漆黑一片中能隐约猜到车上原本装载的极有可能是引火之物。

“王爷请到车前来看。”李雄引着杨广等人转到车头处,指着车前部密布着的一列列尖利的铁钉对杨广解说道,“两年前,末将曾在清河公军中见过此车,知道此车名唤‘冲车’,是清河公设计铸造专用来攻城的利器。突厥人此次夜袭雁门关,对‘冲车’加以了改装,除于车前保留了铁钉外,还在车上装满了引火的桐油。王爷方才于城内所见被烧毁之房屋,概由此车引燃。”

“单凭这数十辆‘火油冲车’,似乎尚不足以迅速攻破城墙吧?”杨广因见雁门关城墙足有三丈多高,一尺多厚,全系夯土筑成,堪称坚不可摧,故有此问。

“确实如此。王爷,昨夜突厥人采取先使用发石机抛砸城墙,待城墙开始出现坍塌、缺口后,再以数十辆燃火的‘冲车’从城外高处齐冲而下,一举冲破城墙的办法,于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内就攻破了城墙,引燃了城中大火。末将率领守城军士奋死抵挡,才勉强打退了继之而来的突厥铁骑,然驻守雁门军士也损失过半,若不是鱼将军率领骁勇之士及时赶到,助末将击退了最后一批攻进城来的突厥铁骑,天亮之前,雁门关很可能就要失陷了。”

“李尚书,末将心中仍有不解之处,尚请明示。”听李雄介绍罢突厥攻城的经过,段达面带疑惑地率先问道,“末将曾随乐安公元谐西征吐谷浑,当日军中所用发石机只被用来向敌方据守城池内抛置巨石,其威力似乎不足以砸破雁门关如此坚厚的城墙吧。但不知突厥人昨夜用来砸破城墙之发石机与寻常军中所用发石机有何不同?”

李雄点头附和段达道:“段将军所言甚是。自前朝至我大隋,军中所用发石机确是用来向城中抛置石块,攻伤敌方守城军士所用。然时至如今,我也对突厥人昨夜所用发石机不甚了了,仅从亲眼目睹突厥所用发石机强大威力的守城军士那儿听说,昨夜突厥人所用之发石机不但用来砸破城墙的一块巨石就有一二百斤的份量,而且抛掷石块的力道也极大,最出奇的是,这些被抛掷来砸破城墙的巨石还可往复收发使用。我还从未见过有这样的发石机。”

“李尚书,据本王所知,你曾率军与突厥对阵经年,以往在与突厥征战交锋当中,可曾见过突厥人有使用过‘火油车’和发石机的先例吗?”杨广沉思着问李雄道。

李雄未假思索即摇头答道:“从未见过。突厥人向来擅长以火箭,骑兵攻城,漫说像如此威力巨大的攻城重器,即便是寻常的战车都很少使用过。这也是末将在发觉突厥来犯不久,就差人回并州向殿下求救的主要原因。”

“王爷,会不会是千金公主出嫁突厥后,传授给了突厥人这些攻城重器的制造、使用方法呢?”李浑幼时曾听其父李穆多次提到过,称前朝千金公主宇文般若是一位不世出的文武双全的奇女子,遂灵机一动,开口提醒杨广道。

“咱们还是先到城中衙署议事厅会议此事吧。”杨广心中实则与李浑所说不谋而合,几乎同时猜想到:“火油冲车”和能往复收发的发石机极有可能是宇文般若巧思设计来装备突厥军队的。只是此时当着一干军士的面儿,不便与诸将详细讨论突厥战法,遂向李雄等人吩咐道。

雁门关衙署位于偏城南的位置,虽在“火油冲车”直接攻击范围之外,但紧邻大门的两间门房也被同街相连的房屋给引着了,一夜下来,只剩了些残垣断瓦。所幸的是,衙署内的议事厅尚未过火,依然保存完整。

杨广率领诸将进入议事厅落了座,这才回应李浑道:“金才方才所言确有道理。除宇文般若一人之外,我还确未听长孙先生提说过,突厥部族当中有如此巧思、长于机械之人。然我心中至今尚不甚了了,突厥人既于不久前还当面向本王央求引水出关,并和本王签订了互不侵犯


状态提示:第334章 火油车、发石机(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