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经被南方国民政府占领,孙传芳也已经逃往北京,也就是这,在张作霖庇佑下。”戴望瑜道。
“上海那边还挺安全的,只是夜里面偶尔听到枪炮声音,不过我们走之前就已经小了很多,估计现在又和平了。”另一位女老师道。
“严先生大可以放心,现在上海是非常安全的,不用替家里面人过多担忧。”苏文瑾见到严不闻眉头紧蹙,于是安慰道。
安全肯定是安全,但总有万一。严不闻决定将史语所的事情交待清楚后,近期启程返回上海,戴望瑜他们也赞同严不闻的决定,回去看看也好。
“现在北方才是不安全的地方,我们却都往北方跑,是有点不正常。”一位男老师笑道。
“这是为知识而献身。”众人笑道,学者们俱都这样,为了考察,为了研究,什么地方都敢去,而那些军官也都很尊重学者,基本上不会出现屠杀知识分子的情况,而且一个政权需要稳固住,也必须得靠这些拿笔杆子的人配合,歌颂功德,不然整天有人写些批判政府的文章发表出去,总归是让当权者头疼,也让民心不稳。所以很多时候,政府都会让知识份子,尤其是那些个大师,担任自己的幕僚,也就相当于大喇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种类型,代表政府立场。
严不闻请他们吃完饭后,就引荐给李济他们,这时候王国维也揣着衣袖坐在破破烂烂的校舍里面,到处翻看文献。王国维其貌不扬,话也不多,朝那一座就相当于一个雕塑,不停翻看文献,这些文献都是严不闻花大价钱从各个前清遗老自己藏书室搜刮过来的,很多资料连清华都没有,非常珍惜,所以才吸引的王国维也来查看。
不仅是王国维,还有冯友兰、杨振声等几位清华的名流大师,没事做就往这边跑,来了什么招呼也不打,就是看书,不仅看还打算借书,本来就不大的校舍,加上里面史语所成员,和各种书架书籍,已经非常挤,但这些大师们还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挤成一团在这看书,有时候这处校舍里面基本上全是人(还有这些大师的门徒们),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众人挤挤,草地上一坐,这阵仗非常壮观,俨然这处破烂的校舍已经成了清华的一处非常著名的景点,而且还不像清华的图书馆有人看着,这里一个人都没有,随便来,随便走,这当然是那些大师自以为的,严不闻想:我这是研究所,给史语所成员提供方便的,当然不设门卫。可这些大师们却把这当成福利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临走的时候还抱怨一声。
冯友兰走的时候正好遇到严不闻,就拍拍严不闻的肩膀:“小严啊,你这地方实在是太小了啊,我们这么多人实在是蹲不下,怎么不找个大点的地方。”
严不闻鄙视冯友兰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校舍也不是我租的,也不要我出钱的行为,于是愤懑道:“清华校舍都已经满了,哪有地方租给我。”
冯友兰干笑一声:“哈哈,好说,好说。”
于是很快清华又批给严不闻一间非常大的校舍,里面足够将所有藏书收纳其中。
本来严不闻以为这样会好点,没想到更加挤,原来只有大约三十多个人经常跑过来,现在又多了一倍,在冯友兰介绍下,清华的各个名流都跑过来看书,而且这些人看书也就看书算了,还经常性为了一个问题争吵,让严不闻很是头大。
“小严,这本书我就拿走了,过几天还!”
“别滚犊子,在这看,就在这看,别拿走,这本书可有两三百年历史了,就是古董,你弄坏了赔的起吗。”严不闻对冯友兰怒斥道,冯友兰哈哈一笑:“真小气,借本书怎么了?”
“这本书借我看两天,这边没地方坐了。”杨振声拿着一本书马上就准备开溜,也不等严不闻的回应,直接拿着书就走。严不闻赶紧拦住:“老哥,这一本可是我从一个前清大员那里买过来的,是明朝时朝代历史的的第一稿,五十块大洋,你这拿走了弄丢了怎么办?老老实实坐在这看,不行,站着。”
杨振声也发出了跟冯友兰一样的鄙视神情:“这么小气干什么?不就是一本书嘛。”
“这可是孤本,全天下独此一本,爱看不看,不看滚蛋。”严不闻可没工夫跟这些人磨嘴皮子,这些人可都是教授,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你跟他们饶逻辑,是绝对绕不过的,所以严不闻直接口爆粗言,这样才能跟他们有效沟通。
既然不能带走,杨振声无奈也就找了个地方站着看,读书人脸皮子厚是必须要学会的技能,不管严不闻如何嫌弃,我自巍然不动。
这间校舍俨然成为清华第二个图书馆,一眼望过去,非常装光,只要是清华知名的大师都跑过来看书。严不闻之前也没想到这点,都怪自己搜刮过来的书太稀有,太吸引人了。这也证明严不闻买书的几万块钱没白花。这座校舍被人取名“大师楼”,因为很少有地方能同时吸引这么多大师,有时,连北大的大师们都过来瞧瞧看。
羊毛出在羊身上,严不闻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多大师,你看我的书可以,但你也得付出点代价。所以就在严不闻威胁他们将要关闭“大师楼”的时候,那些大师们终于同意,将自己今年的论文、研究全部交给《小小日报》报馆发表,如此严不闻才心满意足。
“真抠门,每个月还得必须要交一篇研究论文,下个月才能继续看。”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