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窃国者林>第四十八章 【一切起源(上)】

两年前,嘉历二十八年四月初七清晨,大华京师紫禁城东南角某座建筑中。

厅堂,一张方桌置在正中,桌边六张圆凳上坐着三位身着紫色官袍,腰系玉带的白发老者邻身而坐,正是三位轮值的宰执大臣。每人身前都摆放着整整齐齐的一叠各色奏折,无论是工部的水利司、军械司开支预算;还是户部的各省、防卫司财政收支预算,六部的日常工作汇报与重要事务决策、四品以下地方官员人事任免,都将在这座象征大华朝文官权力顶峰的会议室——政事堂中获得批准或被驳回重制。

正当三位宰执各自批复分配好的六部九寺奏折时,厅堂外却传来了匆匆的脚步声。

参知政事霍冯山年龄已有六十二岁,却是三位宰执中年纪最小的,听力也较为其他两位清晰,闻声放下了手中的毛笔,身旁一位两鬓斑白的执政大臣见状也放下了笔,却是时年六十七岁的参知政事李淳咏,二人皆闻堂外那脚步声越发急促,却没有宦官提前进来报告,心下都想到许是六部的哪位侍郎或九寺的哪位主官有要事需要亲自来汇报工作。

坐于方桌窄边一头的的老者除了满头皓发之外,眼上的眉毛与唇边的长须也全然白里发黄,年龄看上去更比李淳咏大上不少,一双仔细扫视着桌上奏折的细眼却是炯炯有神,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光彩,是久经岁月与官场沉浮磨砺而出的光彩,使他显得有些佝偻的身形坐在那里,也教常人不敢正视其目。

这位身前摆放的奏折最多、三人之中年龄最长的老者,便是大华朝廷的文官之首,与尚书右丞相一同主导政事堂的左丞相高嵩。

或是人老成精,或是父子相通,当来人捧着怀中的奏折匆匆踏进政事堂时,他仍是用苍老干枯的左手提着朱笔批复着一封封奏折,连眼皮也没有抬一下。

来人身着大红官袍,脸有雀斑,相貌平庸,体胖身肥个子高大,两簇浓眉压在一双大眼上,光滑的额头冒着豆大的汗珠,正是高嵩之子、兵部的左侍郎高东楼。

他怀中抱着十余封颜色不同的奏折匆匆踏进门盈,向在座的三位执政大臣一一躬身见礼,一边将怀中的奏折一封一封整齐地叠到桌上推给两位已经停下手头工作的参政,一边语气紧张地汇报道:

“诸位相公,辽镇起战事了!”

按大华朝的相关律令,非执政大臣不得在没有通报的情况下进入尚书省,高东楼气势汹汹进到这朝廷权力枢纽之地原本有些失礼,两位看着他的参政虽然面上没有表情,心里却多少对他的体态有些不满,尤其是曾经与高嵩有过政见分歧的霍冯山,看见高东楼那气喘吁吁的模样,心里直道竖子无教也。

可他随后这句简单急促的话却让二人都是一惊,辽东,那是大华朝禁军驻扎最多的九边军镇之一,更是九边之首,肩负钳制蒙古汗国南下入侵与威慑藩属国高丽的军事重镇,朝廷每年投入的辽饷就高达二百万两,常年与接壤的蒙古牧民或少量军队发生小规模冲突,却也不会有什么大碍。

若只是边境的小打小闹,断不可能让兵部的侍郎亲到政事堂汇报,高东楼的神色语气显然说明了事态的严重,往日里这位高衙内虽然没有什么君子名声,但无论是文章功夫还识计挠心烁钢风,连皇上也很欣赏其腹中纸墨,才能在不惑之年做到兵部侍郎的位置,绝不会因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如此失态。

几个眨眼的功夫,两位年过花甲的老政治家心里已经预想了无数种情况,一直没有开口的左丞相高嵩却边批阅着奏折,边用苍老浑厚的声音打断了他们的思索:

“鞑靼军有多少人,从什么地方进入辽地,那片区域的统领将官是何人,驻守禁军有多少,辽东总督府的奏折里怎么说?”

高嵩一问,却把两人正打算问的话说出来了。

依照大华朝律法,只有政事堂的宰执大臣或亲王勋爵可在禁中骑马,因此高东楼是从兵部直接一路跑到尚书省来的,他一口气还没喘匀,又继续答道:

“回诸位相公,半个月前发出的辽东急报,蒙古左翼图索尔部万余披甲骑兵从辽北塞外以西数条峡谷进入辽地,以三路进攻辽北外围城堡,半月之前已攻克数座辎重要塞,对白城堡呈三面包围态势,白城堡禁军最高长官是参将徐凌锦,驻军有两千骑兵,三千步营,加上辅兵守军一共有七千余人。后续跟进的蒙古军队数量探查不够清晰,据白城堡发送到辽东总督府,再经总督府确认后的数量约莫…”

徐凌锦。这个名字让霍冯山微微一皱眉,像是想起了什么;而李淳咏的脸色却是霎时变化,眉间皱纹瞬间加深了许多,但随即又恢复了古井无波的神色。高东楼假装着喘气,将二人的神色悄悄打量,心里直道姓霍的老顽固记性不错,还记得徐凌锦是何人来,又暗笑李春洵这老匹夫果真关心他的好女婿,成天一副佛爷像,还不是露了心境。

李淳咏和霍冯山都若有所思地盯着还在喘气的高东楼,等着他接下来的汇报,这时高东楼的脸上除了因出汗而浮起的潮红色外又多了几分难堪之色,曾一人在房中对着西洋玻璃镜演过万遍的变脸术连皇帝都能欺骗过去,更何况两位很难见面的宰执大臣,此时故意装出一副难色,是受了昨夜高嵩的提点嘱咐,为的就是将二人的情绪挑动起来,好在接下来的政事堂会议中达成符合高府利益的决议中减少些阻力。


状态提示:第四十八章 【一切起源(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