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山顶观察哨的报告,满洲国东去的骑兵人数在五千以上。
参谋们估计这群骑兵应当都是轻骑兵,以助战的蒙古各部为主,加上满洲国的左右翼蒙古中的一部,以及阿济格和他的护军。
按照参谋部掌握的情报,这次来助战的蒙古人中,科尔沁家出兵最多,约三千多骑。其次是喀喇沁家,不到一千骑。然后就是大大小小的各部落台吉,你带来几十人,我带来百十人。
这些蒙古人可以说是一种盟军性质,名义上并不归属满洲国。蒙古人散漫惯了,黄太吉的军纪不能直接约束他们;蒙古人还很穷,营里发生的偷窃马鞍、马镫、辔头、马掌的事层出不穷。
出征一个月,最先涣散的肯定是他们。据俘虏交代,前些日子已经有蒙古台吉辞行率众回家。黄太吉安排他们去抢宣化,未尝没有把这些外藩蒙古人打发掉的想法。参谋部估计,这些蒙古人在抢完宣化之后将带着战利品按照惯例直接回家。
比外藩蒙古人战力强的,当属隶属满洲国的左右两翼蒙古兵,其中一翼来自投奔满洲国的原臣属于察哈尔的科尔沁、兀鲁特诸部,一翼来自投奔满洲国的喀尔喀部。和汉军一样,蒙古两翼从没有资格参加决定满洲国大事的八旗旗主会议。如果说八旗是战力强悍的皇军,蒙古两翼和汉军就是外围的皇协军。
蒙古两翼同样实行牛录制度。这次黄太吉征伐草原每牛录抽甲四十,计算下来每翼骑兵约一千多。
黄太吉不可能把两翼蒙古兵全派出去,合理的做法应当是派出一翼,留下一翼。而且留下的很可能是出自察哈尔同此次助战的科尔沁家有矛盾的右翼蒙古。
统帅这群骑兵的阿济格手下有十五个牛录。这次出征每牛录抽披甲四十,共计六百人,但这些人都不是骑兵。真正的骑兵是八旗的护军,每牛录十几人,都是老满侏,可以说是皇军里的党卫军。十五牛录的护军加上阿济格的亲卫,不会超过三百骑。
如此一算,阿济格总兵力为三百皇军,一千多皇协军,以及四千多被察哈尔打得到处躲的同盟军。
如此一支饥饿的大军远奔宣化,理应选择阻力最小、日程最短的路线,即经由地广人稀的阴山北麓绕阴山东侧南下。
反观石门水道附近的九原地区,由阴山的山沟流出的河流将阴山和黄河之间的狭长平原横切成几段,即使阿济格穿过阴山,要接连不断的渡过这些河流也会耽误不少时日。
但是如果阿济格的目标不是宣化呢?
达海不象是要故意欺骗联军的样子。但是自古兵不厌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例太多了。达海一届文人,黄太吉如果想向他隐瞒真实的军事意图简直太容易了。
而且正如孙定辽所言,即便阿济格的先头骑兵不走石门水道,随后的黄太吉八旗兵也很可能走此路。
所以联军不得不防。
按照孙一后世的卫星地图,九原地区可以穿越阴山的山沟有三条,后世的名字分别是哈达门沟、昆都仑沟、五当沟。这三条沟在后世遍布秦汉魏唐历代古迹,孙一都去过。据当地的老人讲,他们小的时候在沟口险要地方还有两三米高的古代边墙,后来因为盖房子和修路都拆了。
哈达门沟北部难行,五当沟南部狭窄,两条沟都仅容人马通过,不通大车,是古代的驼道。在这两沟之内修炮楼建炮台架上火铳火炮,绝对可以用少量兵力大限度地迟滞敌人推进。
但是这两条沟不是防御的重点。
中间的昆都仑沟比较而言较平较宽,适宜大队人马通过,这才是防御的重心。
有后世的专家学者考证,古代的石门水就是指昆都仑沟内的昆都仑河,沟内的昆都仑水库就修建在古代称作石门的位置,故而又名石门水库。(另一种不同的学术意见认为汉代的石门是指后世的五当沟。)
据称没有水库的时候,逢到七八月份的雨季便山洪暴发。“光绪三十年水刮西包头”的小曲儿后世依然在传唱,1958年的特大洪水老包头人都记得。
今天是阴历五月十九,公历七月六日,明日小暑,正是阴山地区要进入雨季之前最后一段时间的枯水期。
如果下场雨河水涨起来,对于大队人马而言昆都仑沟瞬间就是一条绝路。所以联军只要坚持到雨季到来,这场阻击战就算是赢了。
在石门水库,孙一玩过漂流。后世的石门水库据沟口只有五公里,大坝夹在两山之间,坝顶宽不到五百米,坝基宽仅两百米。
这两山之间两百米宽的河谷,估计就是石门。石门水在石门当然拥有最高通行权,两百米宽的河谷减掉河面宽度,留给联军需要防御的正面宽度就很小了。
以现在联军的实力,在旷野和满洲兵决战还做不到。但是利用这种兵力无法展开的天险,背靠大后方,利用火力优势狠狠怼满洲大军一段时间绝对有把握。
同参谋们再商量了一些细节,孙一返身来到新的谈判地点。
新的地点选在一处树林中,林间搭了一个帐篷。
帐篷外堆了一组电池,电车呼呼地转着,通过皮带带动一部木质的扇车,扇车的出风口正对着帐篷的一角。
一走进帐篷孙一觉得凉风习习,温度至少比外面低五六度。
帐篷内部的四周布满了熟悉的瓦罐子。原来是工匠们把孙一为自己制作的“空调”征用了。
这些瓦罐子里装的全是芒硝,学名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