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宋时吴钩>第六十章 发现人迹

第六十章发现人迹

一条粗绳索两头拴着铁钩,一头挂在马鞍上,一头挂在滑翔伞上。军兵策马逆风奔驰,拉着滑翔伞疾行,伞面慢慢鼓涨了起来,缓缓上升。

公输念槐坐在绳椅里,两个铁环上加上了两个钩子,挂在绳椅上,双手就可以不必时时抓紧铁钩了,需要时伸手拉拉即可,很是方便。

这也是经过几次试验后得到的改进,由聚集在场院里的铁匠们现场制作的。

人多好干活,诚不我欺耶。

战马拉着滑翔伞只跑了十几步,滑翔伞就已经上升到与树梢齐平的高度,公输念槐被带着离开地面,升上天空。

一场绿波荡漾上的飞行之旅就此拉开。

军兵抬头看到公输念槐发出的信号后,松开马鞍子上的铁钩,挂在滑翔伞上的另一个钩子自动脱落。滑翔伞得到了最大的自由,接下来就由公输念槐来操控滑翔伞了。

安全,既要看群山间的气流,又要依靠百米高空的气流流动,当然最重要的还要看公输念槐如何利用中低空的气流,为滑翔伞提供最大的助力。

如何利用气流,怎样利用得好,并借以达到最佳效果,完全依赖于公输念槐对气流的感知与判断,依赖于把气流与操控技巧相结合的程度。

滑翔伞稳稳地钻出树冠铺成的绿色波涛,如同一艘潜艇浮出海面,并像飞鱼一样跃出水面,无声无息地滑行在水面之上。

公输念槐与升在空中的另一架滑翔伞上的张言打了个招呼,张言挥了挥手中的白旗,表示一切都好。

张言的滑翔伞被绳子牵着绑在了树上,所以只能升空,不能滑翔,被当作一个热气球来用了。公输念槐但有发现,就用三色小旗传递给张言或孟之经,两人把收到的信息呈报王坚,最后由王坚裁决并作出决定。

同样,如果公输念槐出了状况,张言或者孟之经也会发现,并指引地面的军兵向公输念槐落地处靠拢。

公输念槐拉着铁环,操纵着滑翔伞向高空升去,先确定一下唐梓山所在的方位,然后以唐梓山为基准,向东西划出一条线来,作为领空的最北界。

公输念槐通过望远镜终于找到了唐梓山,试着划出一条线来,这条线一直向东划出视线外,消失在苍莽的群山深处。

公输念槐暗叹一声,领空也太小了些吧。

若以这条线为准,公输念槐基本不用往北探索飞行了,只需用望远镜朝着北边看看就行了,因为太近了。

看来往东飞行才是最保险的。

不过,如果山区里宋金双方都没有设置驻军点的话,进入山区的人是没有办法确定是宋境还是金境的。万一李良等人一不小心跨越了边境,进入了理论意义上金人控制的山区里,就有些麻烦了。再联系三人久出未归的现实,让人生出三人或被生俘或被杀死的不详预感。

尤其在空中,公输念槐看到向北方去,极其短促的边境线后,这种想法更是强烈。

公输念槐理了理头绪,决定先向东北飞行,朝着旋风岭方向飞行,到达旋风岭后再折而向南,沿着南稍偏西的路线扫回来。

这样的话,可以充分利用滑翔伞的高度,使得视野更为开阔的优势,这样就避免了密集拉网式搜索费时费力的作法。

同时,公输念槐还有一个大杀器,那就是望远镜,可以弥补肉眼看得到看不清的劣势,能更精准地搜寻目标。

再就是李良进山的缘由了。

李良进山是受方琼委托,是替公输念槐寻找适合建作坊的半秘密基地的,而非是为枣阳军探路搜集情报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李良不会深入到边境附近。

既然要建作坊,那么地点的选择就有讲究了。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源,二则秘密。但这个秘密是为了便于隐藏守卫,而不是与外界完全隔绝。因为还要满足物资的进出,所以交通相对方便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三就是方琼的坚持了。方琼不认为离枣阳城太远是个好主意,更不能太接近宋金边境。

基于以上几点因素,李良最有可能去的区域的大概范围也就不难推测了。

公输念槐对向东北方向的搜索不抱希望,因为这里离边境太近了,离枣阳城也有些远。

不过出于保险的考虑,公输念槐还是决定先扫这条线。人在连绵的山区里,出现一些判断失误也是正常的,谁也不能保证李良三人就不出一点岔子。

公输念槐操纵着滑翔伞在绿波荡漾的碧海上飞行,时不时地端起望远镜远望近瞧,很快公输念槐就发现了几拔王坚的人马。正如王坚安排的,这些人马占据了谷地盆地,几堆篝火也被点燃了起来,很容易就被空中的公输念槐发现了。

公输念槐确定了方位之后,绕过这些火堆,向着东北方向飞行。

现在公输念槐最担心的是气流,如果滑翔伞的升力减弱,他还不能折返的话,就要考虑降落的地点,而且还能有再次起飞的机会。

到旋风岭的直线距离也就十二三里的样子,公输念槐有信心能轻松到达。

公输念槐用望远镜观察了下张言的滑翔伞,张言的表情很夸张,瞪着眼睛朝自己看着,并没有发出旗语。公输念槐呲牙一笑,当然张言是看不见的。

不时有飞鸟从滑翔伞附近飞过,鸟儿的眼神中含着好奇与警惕,只远远地绕着飞,看几眼后啾啾叫着飞走了。

二十多分钟后,公输念槐的视野中就出现了旋风岭的巉岩巨石,突


状态提示:第六十章 发现人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