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都市现代>筝歌>第170章 大凌河之役(三)

: 战事当头,皇太极没有清算莽古尔泰的意思,压着怒火翩然而至阵前,指挥右翼兵再攻。并令火器营红衣大炮齐发,正黄旗兵猝入张春营,是大败明军,吴襄及副将桑阿尔寨先奔。

张春等人复集溃兵立营,时正起大风,张春设计乘风纵火,大火真要烧到金兵大营时,不知是不是老天有意要帮金兵,天忽降雨,风向复反,两军再战,明军再次大败。

皇太极生擒张春及副将三十三人。张春不屈,乞求一死,皇太极赦之不杀。

是役也,祖大寿仍以为金兵此举实为诱敌,仍旧闭城不出。

四次救援,皆以失败告终。四万援军,土崩瓦解。

明廷最终决定停止再派兵援救,大凌河城彻底陷入了绝境。

冬十月癸亥,皇太极于御帐议三贝勒莽古尔泰上前持刃之罪,诸贝勒议莽古尔泰大不敬,夺和硕贝勒,降多罗贝勒,削五牛录,罚银万及甲胄、雕鞍马十、素鞍马二。

丁未,包围了大凌河整整两个月后,皇太极再次去书招降祖大寿、何可刚等守将。

己酉,遣降将姜新入大凌河招降祖大寿,并再次写信言明:“过去金人擅杀辽民,确有其事,本汗对此深为懊悔,并以此为戒,三令五申过全军将士,不得再杀辽民,违者治罪。至于永平屠城一事,乃是二贝勒阿敏一人所为,本汗对其处以严惩,已将其圈禁在家。望祖将军无需再有后顾之忧,放下偏见,本汗一定善养大凌河百姓,以此书为证。”

这一次,祖大寿亦遣游击韩栋来金兵大营相会,以谈议和投降细末。

韩栋给皇太极带来了一份书信,信中只写了三个字——叶布舒。

看过那字迹后,皇太极立即了然,问道:“祖将军想要什么?”

“祖将军说,大凌河可降,但其妻子家眷都还在锦州城,一旦大凌河降城,明朝的锦衣卫一定不会放过他的家人,所以恳请大汗能放其回锦州解救家人。还能顺便替大汗里应外合,夺下锦州城。”

“好!本汗答应他!”

皇太极没有多想,急迫问:“本汗听闻,大凌河城中人相食之,可真有其事?”

韩栋沉痛道:“待大凌河开门降城之时,大汗便能亲眼目睹了……恐怕比起那阴曹地府来,犹有过之。”

“本汗围攻大凌河两个月有余,弹尽粮绝,明人仍死守……这份不屈不挠之气魄,实令本汗感叹。”

皇太极扼腕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事不宜迟,只要祖将军肯早日开城门投降,本汗一定放粮接济城中军民!”

韩栋回到大凌河城中后,将皇太极的原话带给了祖大寿。

祖大寿召集众将,商议投降之事。

何可纲一听祖大寿有意议和,当即摇头否决:“祖将军,千万不能再中了那皇太极的诡计啊!袁公的下场,还不够惨烈吗?”

何可纲原是祖大寿的副将,与祖大寿和赵率教三人,乃是袁崇焕设置在关外的三元大将,统领着关宁铁骑,对袁公十分之敬重。当日袁崇焕下狱,也正是他跟随祖大寿一同愤慨东走的。后与祖大寿一同回到关内,带兵收复了滦州,才官升左都督,加封太子太保。

有了己巳之变,西平之屠后,明将个个无不心有余悸,在场众人都觉得投降只会招来杀身之祸,倒不如做一回忠烈之士,还能名留青史。

何可纲声色悲历:“眼下出城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咱们坚守了这么多日,与其降后被杀,倒不如做一回义士!哪怕被饿死,也是为国捐躯,忠魂不屈!”

“皇太极以亲笔书信作保,不仅不会屠城,还会接济大凌河的军民——”

“那建匪的话,能信几分!”

何可纲坚持道:“祖将军!那皇太极会几句汉话,写几封书信,就跟他老子没有分别了吗!建匪这几年在辽地横行霸道,旗兵都打到了京畿,却又撤了回来,为什么?因为他皇太极根本就不想一统天下,当什么皇帝,只想占山为王,时不时来我明地烧杀抢掠,嘴上说要议和,无非是为了银两!这种行径,跟流寇强盗有何分别!今日咱们就是降了,跟着这样的草莽匹夫,也不会有什么出路的!”

何可纲一言,得到众多将士的支持。祖大寿见众人态度坚决,与何可纲僵持不下,只好将议和之事暂且搁置了下来。

此时的大凌河城,已找不到一粒米了。十多天的时间,两万人,又变成了一万人。坊间街道,所有的炊户都在烧人肉作食。城中的民夫所剩无几,活着的,只剩下将士。

祖大寿每日送去给海兰珠三人的食物,虽然稍加过润色,但不必问也知道,乃人肉所烹。

她强迫自己吃下去,只为了活着……将叶布舒带回盛京。

二十五日,祖大寿下定决心,私自约金军副将石廷柱于城下商谈议降。

当晚,祖大寿匆匆地将海兰珠和叶布舒二人带出了大凌河城。

一路上,懵懂单纯的叶布舒还不知道这里正发生着什么,只是紧紧地握着她的手,看着城中饿莩,尸横遍野,呆呆地问:“娘亲……他们为什么都睡在外头?”

海兰珠没有回答,只是捂上了他的眼睛,带他匆匆离开。

抵达城门后,祖大寿并携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人,随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营。

皇太极连夜出来迎接,祖大寿等人一见皇太极,跪倒便拜:“拜见大汗——”

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


状态提示:第170章 大凌河之役(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