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穿越平行世界之战争重启>二百五十八。起航

与欧罗巴帝国谈判的事情总算是结束了,李儒晋又重新把注意力放在了执行入侵非洲计划的准备工作上了,对于这次计划,李儒晋是相当的重视。

这毕竟是大文帝国的海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航,对大文帝国海军来说,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更的大文帝国海军从小池塘走向深蓝的第一步。

为了迈出这一步,大文帝国在虚弱之中,挤出大量的资源来支持这次行动,参与行动的船只已经定下,旗舰是排水量15000吨的唐级重型巡洋舰--大唐号。

也就是从欧罗巴帝国缴获的两艘重巡洋舰其中的一艘,经过大文帝国重新改装后,又重新定级命名。也是大文帝国海军的宝贝,是大文帝国海军超过万吨级两艘战舰中的其中一艘。

另外还有四艘轻型巡洋舰和四艘运兵船,外加两艘综合补给舰和十五艘小型登陆艇,总计21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这只舰队已经占到大文帝国整个海军力量的三分之二了。

随舰队一起出航的还有一支由帝都贵族豪门组成的货运船队,李儒晋在大文帝国还有一个“小财神”的称呼,这次李儒晋率领大文帝国舰队外出寻宝,这些贵族听说以后,纷纷组成舰队,跟着一起发财啊!大文帝国吃肉,我们喝汤不行吗?

随行的陆军是四个野战步兵团,共计12000人,分乘四艘运兵船,原本每艘运兵船能搭载2500名士兵,考虑到这次是远途航行,每艘运兵船只搭载了2000名战士,剩余的4000名战士,分散搭载在其他船只上。

12000名士兵全副武装,为了这次计划,李儒晋专门做出了一个单兵制式装备标准,ak-47一把,弹药120发,四个弹夹,军用匕首一把,不配备短枪和手雷。

主要是因为大文帝国没有现代化的短枪和手雷,李儒晋也忽略了,在出发前,李儒晋已经将m1911手枪图纸和步兵手雷图纸画好,转交军部审核,估计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生产了,但李儒晋和他的部队是赶不上了。

另外还配有工兵锹一把,行军背囊两个,一大一小,大的装军需品,小的用来装私人物品,毛毯、单兵帐篷,夏季军服一身,在非洲防蚊虫的风油精,清凉油等物品。

每一个大文帝国士兵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就等着跟随舰队一起出发了。

李儒晋已于多日前赶到了海南三亚军港,舰队已经集结完毕,现在正在向船上运送补给,但舰队暂时还是不能出发,大文帝国的燃油不足,一支庞大舰队的远航,至少要5000吨燃油才够。

大文帝国的燃油需求量一直都不大,所以大文帝国的炼油产业也相当的薄弱,对欧罗巴和印巴狗的战斗中,已经耗尽了大文帝国的燃油储备,这次帝国舰队远航,就无油可用了。

李儒晋在三亚等了十来天,大文帝国才把舰队所需的燃油运来,一部分是从欧罗巴帝国缴获来的,一部分是大文帝国这段时间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

终于,舰队所有的补给都补充完毕,大文帝国的远航舰队可以择日起航。

大文历7月11日,清晨,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大唐号重型巡洋舰缓缓的驶离三亚码头,向集结海域驶去,其他舰船也在大唐号起航后,解揽起锚,纷纷驶离码头,驶向集结海域与大唐号会和。

随着舰队集结完毕,所有舰队船只同时拉响汽笛,巨大的舰体挤压着海水,泛起一道道洁白的浪花,舰队驶离了三亚军港,码头上,前来送行的人们挥舞着双手,为远行的舰队送行。

这次为舰的两名长老,军部的大帅和一众将领,这次舰队远航,寄托着大文帝国的希望,希望从非洲大陆为帝国带来足够的财富,助力大文帝国的经济走出困境。

李儒晋穿着一身白色的少将海军服,站在旗舰的舰桥上,一身白色的海军少将军服更使得李儒晋身姿挺拔,器宇轩昂,让前来送行的人羡慕的一塌糊涂。

更有不少三亚本地官员不断的打听这是谁家的好儿郎,这才知道,舰桥上的少将就是大文帝国大名鼎鼎的李儒晋,年少,高官,又是帝国爵爷,而且是与国同休的爵爷。

舰队驶离三亚海域后,与在这里等候的贵族船队会和,组成一支更为庞大的舰队,向南海驶去。

李儒晋离开舰桥,回到了指挥室,拿起计划表再次审视起来,三天后,舰队将抵达东南亚,在那做最后一次补给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正式进入印度洋。也意味着大文帝国的海军正式进入深蓝海域。

舰队以每小时八海里的速度航行着,主要是为了照顾随行的商船船队,整个舰队以旗舰大唐号为首,排成“人”字型,将商船船队排在中间,虽然在大文帝国海域不可能出现海盗,但还是以小心为好。

舰队在第二天下午,来到了东南亚海域的纳土纳海道,在四年前,就在这片海域,大文帝国的舰队遭到欧罗巴帝国舰队的伏击,在那场战斗中,大文帝国海军损失惨重,超过三千名大文帝国的优秀战士在那场战斗中牺牲。

舰队的所有船只在这片海域停下,士兵、船员和水手换上整洁、干净的军服,排成整齐的队形,站立于甲板上,旗舰上已经摆好供桌,贡品也以放好。

李儒晋作为主帅,亲自主持了祭拜仪式,点燃香火,默哀三分钟,然后将祭品撒入大海,所有船只汽笛长鸣!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哀思。

巨大的招魂幡竖立在旗舰的主桅杆上,迎着海风


状态提示:二百五十八。起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