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大唐寒族>第七十七章 打公主屁股

画完了图纸,扭头再看外面疯玩的三个小家伙,李哲就气不打一处来。不行,明天必须的给三个小家伙上课了,这样子疯下去可不得了。这一个多月来,李哲的繁体字也认得七七八八了,灵儿是一个极聪慧的小娘,写得一手的好毛笔字,羡慕的李哲不得了。教材好办,李哲有后世陪妹妹写作业的习惯,也记得一些儿童教材。拼音自己会,呵呵,特贴近古代的三字经自己也记得。先学会这两样就挺不错的,小孩子嘛要劳逸结合才好,回去先教给大眼睛灵儿,再让灵儿教给三个小家伙最好。毕竟李哲最近的事情挺多的,脱不开身。

李哲记得很清楚历史,贞观初年就是一个灾害不断的年代,上天就像是在考验这个新兴的朝气蓬勃的朝代一样。李世民在当上皇帝的头两年老天爷不给新上任的太宗皇帝赏脸。在贞观之治的前三年,大唐国土境内灾害不断。贞观元年,关中饥荒,每斗米值一匹绢;二年,全国闹蝗灾;贞观三年,又发生大水灾。听起来象之类的天谴,所以当皇帝也难,尤其是这个皇帝的得来还以玄武门手足相残、老头子被逼退位为代价的时候,当皇帝就更应该有点成绩。不然就会很没水平,很差劲,很没出息。

所以李世民在贞观二年六月全国闹蝗灾的时候做了一件让很多人瞠目结舌的事。他领着一群目击证人到御花园中,逮住几只蝗虫,说:“百姓以谷物为生,而你们却吃它们,宁愿让你们吃我的肺肠。”于是做出欲吞蝗虫的样子。左右们都劝说:“污秽之物也许会致病的。”李世民说:“朕替百姓受灾,辟什么病呢!”于是吞下蝗虫。

李世民吞下蝗虫之后有没有不良反应史书上没说,但是李世民显然给后世的国家领导人在对抗天灾时的作秀留下了难题。虽然有人说蝗虫营养价值丰富,但是并不见得人人都会拿自己的肠胃去消化生鲜的活物。

史书上这样记载皇帝语录:“能使谷物成熟年成丰盈,天下太平,就是把灾害移到我身上,我也愿意。”如果历史书上说得都是真的我们可以了解到李世民为了做个好皇帝用了不少心。关内干旱闹饥荒时,老百姓多卖儿鬻女。李世民下诏令拿出御府金帛赎回孩子归还给百姓。而且因连年不断的水灾旱灾几次三番地大敕天下。皇上勤于赈抚百姓,百姓虽然东来西往谋生,但不曾有抱怨。

所以李哲感觉到了危机,他要尽可能的加快自己的前进步伐,为要到来的危机做准备。

董震来了,这是个粗壮的农家少年,黑黝黝的脸膛,浑身的肉疙瘩显示出他的雄壮,身高差不多有一米八。浓眉大眼,厚厚的嘴唇说明他老实本分,只是他及不爱说话。艰苦的生活使得他对任何人富人都充满了偏见,对李哲也不例外,不假辞色。他将一把细细的木棍放在李哲面前,就像电线杆子似得站在李哲面前,也不说话。呵呵呵,李哲乐呵呵的笑了,这是不乐意自己和董大叔的安排。只不过这孩子他极为孝顺,知道董大叔为了生活所付出的艰辛,他不忍心也不会忤逆董大叔的安排。

李哲也不看他,更不会搭理他,这就是个刺头,心理有点扭曲的刺头。李哲能感觉到董震的愤怒,看他好几次想转身欲走的样子自己也觉得好笑,李哲就决定考验考验他,董大叔肯定把话说的很严肃,他不会转身就走的。李哲漫不经心的画着图纸,心里却乐开了花,他想看看董震能忍到什么时候。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青春叛逆期,是愤青,看不惯的事情很多。他觉得李哲就是一个暴发户,心里极度的鄙视李哲,却又极度的嫉妒李哲,怎么说来着就是羡慕嫉妒恨啊!但是李哲也发现了,这应该是一个好孩子,李哲不忍心看他日后因为性格吃亏,所以决定把他放在身边帮帮他,也让他帮自己做点事,双赢的局面而已。

终于李哲在董震抓耳挠腮的等待中完成了图纸,这使得董震长舒了一口气,看来他是真的等的不耐烦了。李哲拿起桌上的小木棍仔细的研究起来,这就是董大叔让人做的铅笔,很精致。李哲也不禁感叹这些工匠的手艺,原木的花纹,充满原始的工艺,隐隐约约得木香,这要是放在后世那绝对是顶尖的工艺品。

李哲拿出自己的瑞士军刀,在董震那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慢慢的削着铅笔,看这小子看见瑞士军刀那两眼放光的样子李哲就觉得可笑。瑞士军刀在后世也是这些半大孩子的最爱,精巧实用,美观大方,不由得董震不喜欢。削好了铅笔,李哲就慢慢吞吞地拿过来一张纸,在纸上那个慢慢的画着什么,还不时的拿眼睛瞅一眼董震。董震也很纳闷,不知道李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把自己要来难道就是在这儿站着让他看。

李哲不时的拿眼睛瞅一眼董震,瞅着瞅着董震就害怕了,他记得小伙伴们说过,长安城里的老爷们喜欢让男孩子陪着睡觉。这小子可不知道李哲干过些什么,主要是没人告诉他,董大叔只是告诉他让他跟着李哲好好的学本事,把李哲伺候好就成。这时候的董震已是被李哲看的毛骨悚然,他不禁夹紧了自己的双腿,可不敢失了身子,自己还要娶村里的花花呢。

李哲不知道董震的龌蹉心思,他自己已经沉浸在素描里,李哲自己也发现了,他的素描比起前世来好了不止几个档次。李哲也弄不明白,可能是那个功法起了什么作用吧。不比董震的心惊胆战,在董震惊恐的目光下


状态提示:第七十七章 打公主屁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