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元末称雄>第二百四十三章 剑指汝州
已经把刀子架在咱们脖子上了。再不想出什么法子来,咱们可就真的要没命了!”半个时辰之后,当汝州的知州王先明看到堂下坐着的那些个下属们,还是一个个愁眉苦脸、半死不活的样子之后,也终于是忍耐不住了。故而在一声长叹之后,王先明看着堂下这些个下属们,也不由这般用着近乎哀求的语气恳求道。而听到王先明这样的话,坐在王先明身旁的达鲁花赤乌力吉也终于是忍耐不住了。故而在王先明的话音落下之后,乌力吉便也用着恳求的语气说道:“诸位大人,咱们现在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啊!”“所以,我在这里也拜托诸位大人了。请你们给我乌力吉指一条活路出来吧,拜托诸位大人了。”说着这话,乌力吉便也不由朝着堂下诸人猛做了几个揖。然而堂下诸人见此,不但没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反而将眉头皱的更高了。“大人,下官到有一个主意,就是不知能不能行。”在又沉默了差不多五分钟之后,就在王先明和乌力吉即将失望之时,终于又一人站了出来,这般对着他们二人说道。而二人见此,自也是忙摆手说道:“张判官,此时此刻正当我等同舟共济之时。所以有话直言便好。”“谢两位大人,既如此下官便也说了。”听到这话,那姓张的判官先是抱拳谢了一恩,然后便也不由开口说道:“下官以为,攘外必先安内。所以若想要守城,则必先要以雷霆手段清除掉城中那些个心怀他想的高门大户。”说到这,这姓张的判官眼中一寒,便也不由将目光再次转到了王先明两人的身上。而王先明两人听到这话,在相视一顾之后,二人眼中却也不由相继露出一抹精光。没错,这姓张的推官说的很对。在对抗红巾军的战争中,某些个高门大户某些情况之下,的确成为了红巾军的助力。按说这两者一个是地主阶层,一个是因为压迫而反抗求活的农民起义军,两者之间本应该有着极大矛盾才对。但就像后世一个西方的外交家说的那样,“世界本就没有什么永久的仇恨和友善,有的只是也只可能是永久的利益”。“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点,无论放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政权都是通用的。就比如地主阶层和无产贫民吧,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看似是血海深仇不可调节。但是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民智又尚且未开的古代,两者之间的矛盾其根源无非也就是土地问题。当国家太平,人口不断增长、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土地兼并问题越发严重,致使现有的土地出产无法养活足够数量的人口之后,改朝换代的大起义,自然也是必不可免的了。所以与其说是元蒙朝廷的暴政和地主阶级的贪婪剥削把人民逼上了死路,倒不如说是人口过多,导致社会经济全面崩盘。毕竟农民军起义的事情可不单单是发生在元朝,在汉人皇帝的统治之下这个社会不照样也没少出张角、黄巢之流吗。毕竟,土地兼并问题和人口增长问题对于封建王朝来讲,本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当然,也并不是说古代的皇帝都是笨蛋,连这一点都没有看出来。恰恰相反,历朝历代的贤明帝王,对于这样的两个问题,其实看的都非常透彻。所以很多古代皇帝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时,绝对不会忘的一点就是丈量土地。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希望以国家税收的方式,尽量的减少土地兼并。但谁都能看得出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不过也没办法。毕竟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地主,他本身就是这个规则最大的得利者。一个身处于规则之中,且又是整个规则最大得利者的人,显然不可能做到治本的改革,更加不敢做治本的改革。因为伟大的愤青皇帝王莽曾经这样做过,然后……他死的很惨。毕竟你身处于规则之中,又从这个规则之中得到了足够的利益,那么你必然要遵守这个规则。否则,你必然会被这个规则撕成粉末,然后在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用世不得翻身。毕竟现实社会之中,可没有一个人打爆一个星球的龙傲天。故而,在这个时候,妥协或者是加入之中,便就是非常重要的了。所以,当这些个富得流油的高门大户因为太过贪婪,而受到规则的反噬之时。为了保住性命的他们,自然也会选择向农民军妥协,或者干脆加入农民军一起干。你不要笑,因为明摆着的现实告诉我们,在乱世之中加入农民军和他们一起干一把的人,绝对比像农民军妥协的人少不到哪去。毕竟,这些个高门大户那个不是有钱、有粮又有人。这还不算,更加可怕的是,这群土生土长的大户们,在当地还有这远超官府的威望。所以对于这些个豪强大户来说,造反什么的,简直不要太简单。别忘了,当年张世华可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并因此而起义的。如果说张世华是家之言,而不能让大家信服的话,我就再举个更牛的例子。这个例子的主人公就是同是元末枭雄的明玉珍。明玉珍,正儿八经的高门大户出身。他们明家在他老家随a那简直就是说一不二的地主豪强。这不,当乱世来临之后,这样的高门大户到最后不照样是走上了起义军的道路,甚至成为了一地之王。所以当红巾军杀来之后,凡是有个心眼的官员,大都知道要防火、防奸、防大户。毕竟这些个大户因为根基都在当地的原因,所以在农民军打来之后,这些个家伙摇身一变,绝对个个都是墙头草。尤其是像这样及其不利于朝廷的一战,城中的一些个大户人家为了保全自己,绝对不介意捅他们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三章 剑指汝州--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