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谍海沉浮>第三十章 罪名
测向车在指定区域沿着一个矩形巡逻,矩形的每条边上都有一辆无线电测向车,根据信号的强弱来判断电台的位置。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区断电法,如果某个地块断电时电台信号正好消失了,说明电台就在这个地块里,派人挨家挨户搜就行了。当然,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的效果会更好些。

“好的,只要它一出现就把它直接揪出来,不用再向我汇报了!”晴气向松下投去信任的目光,“现在还没能破译电报的内容吧?所以你一定要记住,去抓它时一定要隐蔽、动作要快速,如果运气好的话能搞到****地下党的密码就更妙不可言了。”

松下心里说:“没这么好的事吧?****地下党不会这么菜鸟的!把密码放在秘密电台里,只要电台被我们破获,他们的秘密岂不是全被我们掌握?”

在情报界这是个人所共知的规则,密码和电台必须分开,就算电台损失了,只要密码还在自己手里,电报就永远是安全的。只有一种情况下密码和电台才会放在一起——敌后单独活动的特工,由于隐蔽性的需要,不能接触第二个人,只能自己既当报务员又做译电员了。

晴气打发走了松下便立在窗前望着窗外这雨雾中的城市,他不知道,同一场烟雨中,在苏北泰州的小董庄,这两封电报的主人——****华东局社会部的部长黄善国也正站在他那间充作办公室的小茅屋的窗前望着窗外的雨雾,紧锁着眉头。

今天上午八点半,***s省委的秘密电台打破常规在大白天发来了电报,可见事情之紧急。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十四个字:“敌报消息,佘曼诗投敌陈毗梅牺牲。”照理说js省委的人是不知道佘曼诗的存在的,但佘曼诗以前恰好在js省委机关担任机要员,后来才调到沪西特委工作,js省委的负责人当然认识她。而且,js省委的负责人正好有读报的习惯,一得到消息马上就让自己掌握的秘密电台给自己的上级——华东局社会部发报。因为他深知,象佘曼诗这样级别的地下党员掌握着地下党大量的机密,一旦叛变,后果将不堪设想。

黄善国收到电报后不敢怠慢,马上给js省委回电,要求他们立刻把所有佘曼诗从前接触过的线索和关系转移到安全地点。另一封电报是发给沪西特委所掌握的秘密电台的,要求沪西特委全体人员一律停止工作,转入地下。虽然,沪西特委的陈毗梅可能已经牺牲了,但黄善国知道,陈毗梅和佘曼诗是单线联系,佘曼诗并不知道秘密电台和特委其他成员的存在,因此,沪西特委的秘密电台和交通站系统应该还能运作。黄善国心里暗存侥幸,陈毗梅和佘曼诗固然是两个重要人物,但沪西特委所掌握的资源无疑更加珍贵。只要秘密电台和交通站系统安然无恙,沪西特委的工作还是能够重新开展起来的。

这一次,黄善国很幸运.当然,他并不知道是佘曼诗当机立断杀死陈毗梅的行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陈毗梅还没有来得及出卖自己所掌握的秘密电台和交通站就被打死了,因此沪西特委的这套体系在这次风浪中得以幸存。

由于拍给js省委和沪西特委的电报分别在不同的波长上发出,所以,梅机关的电侦课只截获了其中的一封,而不知道另一封电报的存在。

“佘曼诗投敌、陈毗梅牺牲!”黄善国喃喃地重复着电报里的话。他的眼前浮现出陈毗梅精明强干的模样。陈毗梅是个老熟人啦,业务精、能力强,所以黄善国才会一直把他放在沪西特委书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其实,以陈毗梅的资历,充任js省委情报部的书记也不为过。黄善国的心里涌起一阵歉疚:“老陈,是我欠你的!”今年年初,他还召陈毗梅来苏北会过面,没想到今天等来的却是他的噩耗!

对于佘曼诗,黄善国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至于她是否会叛变?黄善国心里没底:“革命队伍里总会出现一些不坚定分子的。”

这封电报让他回想起近来沪西特委发生的一些事:苏北派到sh去联络的人落入了七十六号的魔掌、从sh发出的盘尼西林(青霉素)和三十号真空管(用于收发报机)的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一些只有沪西特委才知道又不该由敌人掌握的情报却被敌人知晓。所有这些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沪西特委漏风了,出了内奸!

黄善国一直在怀疑,但他无法判断到底是沪西特委的书记陈毗梅还是机要员佘曼诗是那个叛徒。当然,你可以派一个能干的人去sh调查,但是,你在排查那个叛徒的时候会造成沪西特委的工作处于混乱状态、会使每一个沪西特委的地下党员的工作压力更大,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士气。

试想,一个步步危机的地下党员还要接受上级的排查与怀疑,这无疑是对地下工作者士气的重大打击!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黄善国是不会走这一步的。

当然,黄善国这里也不是束手无策的被动等待,他们也在分析、排摸。排摸的方法很简单:那些失密的情报有哪些人知道,列出一个名单,如果有人出现在所有这些名单里,那么这个人就最可疑。

排查的结果昨天刚刚出来:只有两个人出现在所有那些可能泄密的名单里——陈毗梅和佘曼诗——只有沪西特委的书记和机要员才能接触到那些情报——但这些情报敌人却都知道了。

但那仅仅是昨天,黄善国还没研究出一个甄别叛徒的方法,js省委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罪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