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关于年的荒唐故事>第四百四十四章越听越入神

柏克森又答道:“譬如有人,处粪坑中,身首浸溺在粪尿里,时长日久,极厌臭秽,好不容易逃离粪坑,沐浴后再三熏以香水。他那肯再自动跳入粪坑?得生天界的人,亦复如是。人间五浊恶世,臭秽充满,想起都会厌恶,他怎肯回来呢?若来了,回不去怎么办?”

化学博士罗斯说:“人是没有神识的。有人曾以学术研究为由,要求法庭给他一个死囚。他把死囚捆在一个密封的化验容器内,亲自用火煮犯人至死,以便观察人死时,神识从哪里出去。但是,科学家们都不曾见神识的来去。把化验器打开,犯人已死,已没有神识存在。那么密封的化验容器里,神识从哪里跑掉的呢?既然没有神识,所谓后世的理论便不能成立!”

柏克森道:“罗斯博士,我问你,你如实答。你今早是否曾做梦,梦游巴黎?”

罗斯愕然,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今早梦游巴黎,从未向人提过。”

柏克森续道:“你做梦时,你夫人及家属、仆人都已起床。他们能否见到你的神识出入?”

对曰:“不能。”

柏克森说:“生时作梦,神识入出不能得见,死时也不得见。神识不是物质,不是可见的。”

罗斯反驳说:“你不能否定别人了事,这不够说服力。你应该积极的证明:人们的魂神是可以了了明见的。这样才能使人信服。”

柏比丘云:“善哉!善哉!我告诉你:从佛出家的比丘们,一日之中精勤不懈地去修道。昼夜六时,消除散动与昏睡,与自己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作斗争,克服自己的种种缺点,专修觉分三十七道品,以定慧力、净修天眼。以天眼观诸众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悉知悉见。一般凡夫不知不见,便武断地说没有报应、没有轮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不符合科学的求真态度。你自己没有此种能力,但你不能否定事实,因为有人有这种能力的。任何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只要他肯依照佛法去修,才会有。你想想看,如果没有神识,我又怎会知道你曾做梦呢?

再比如说,这位中国年先生,他的身体的任何部分切除后都可以快速重新得到恢复,其他人不是没有这个功能,只不过是恢复的缓慢罢了,他之所以现在具备了这种功能,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因为他在心中默念了那句如来佛祖心咒的结果,试想别人就是也有这种功能,但是你吃不了这个苦,没有那个恒心去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用功,又怎么能够体现出来呢?”罗斯不得不点头。

解剖学博士威廉说:“又有人,也曾请法庭给他一个死囚,他用解剖法,将死囚割肉剥皮,支解其身体,以便寻找神识在哪里,结果也是一无所获。所以,我也不相信人死后有灵性的存在。”

柏克森说:“我刚才已说过,识性是不可见的。如果你还是执迷不悟,我且再用一个有趣的故事给你说明:古时,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旷野,有一拜火教徒,在那里燃火,奉事无间。他收养的一个孤儿,非常愚蠢。拜火教徒欲外出游历,吩咐小儿小心守护火种,一定不要熄灭。

他外出后,小儿一味贪玩,不事守护,火便熄灭了。小儿懊恼不已,不知如何是好。他事急乱投医,对住已熄灭多时的死灰,死命去吹,以为可以求火,当然火不可得;他又试着用斧头去劈柴求火。火也不可得;他又把碎柴放入臼中,以木杵捣之求火,火仍不可得。拜火教徒回来,小儿对他伤心大哭,拜火教徒安慰他说:不要哭,看我怎样取火!于是用钻,钻木取火,柴又重新燃烧起来。拜火教徒告诉小儿:要求火,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方法不正确是无法得到火的。诸博士用煮人、解剖人的方法,是不能知道神识的存在的。应该用比丘们的方法、依照佛的教导,依法勤修,直至证果,就比如这位中年先生,他不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进静修才会有此神奇的果报的吗?

因此,如果你也到达了那个境界,那时用你的天眼,不论自身、他身,皆了了分明。甚至六趣一切众生,所有心识随因受报的相也无不了知。用不正确的方法妄求无效,便否定灵性的存在、否定轮回业报学说,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生物学家米高发问:“人死后转生为人,应该能够知道前生的事。如果能知前生事,知道造恶有恶报、造善有善报,就可以警惕今生,不敢作恶。否则,转生之后对前生一无所知,好象成了另一个人。今生的受苦、受乐,似乎与前世无关,便会觉得不必去恶修善。做个去恶修善的人,是要事事吃亏的啊!何况,从来就未曾见过能确知自己前生的。所以,我不能信。”

柏克森又耐心解释道:“人转世后,所造的业,引发无明烦恼。人被无明所障蔽,便不能知前世事,这叫做隔阴之迷。一般人都不知前世事。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生来就知道前生事的能力。而出家比丘们,通过勤修道品,得宿命通,就会知道自己前生、二生、三生乃至百千万生的事;也会知道他人前生、二生、三生乃至百千万生的事。这是修得的,是恢复他本有的能力。所以,我师父知道我前生事,我也知道我师父是大迦叶尊者转世。

再比如,这位中国年先生也能知道他的前世经历,并把他的前世里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记录描述出来告诉世人,这种能力,不限于佛教徒,其它外道的灵性修炼者也可获得。


状态提示:第四百四十四章越听越入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