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明末开封一秀才>第322章 劝进

李岩等人为何出言反对呢?

因为如果用的是清君侧的名义,那么就相当于承认,是大臣们祸国殃民,朱由检是听信了谗言,才把大明江山弄成如今这个境地,也就等于是间接承认,大明朝廷才是正统。

当然了,打出清君侧旗号来造反的人,自然不会只诛大臣,而留下皇帝。就算对方真杀了被列入清君侧的名单,造反者也不可能会退兵,给自己留下后患。

只是他们从李修文的这个决定中,嗅出了些味道来。

反都反了,为何不称帝?

在座的众人都是聪明人,自然察觉到了,李修文似乎没有自己坐江山的打算。

谁来做呢?应该是周王。

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太赞成了。毕竟他们投靠之时,都是奉李修文为主的,除了李修文以外,他们可不看好其他人,尤其是朱伦坤。

不过是个十岁的小童罢了,如何能安定天下?

这些日子以来,李修文的每一项举措都深得人心,在众人的眼中,他才是一位真正的明主。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要是真换了个新主子,自己等人也未必还能受到如此重用。

再一个,万一将来幼主身边再出些小人,进些谗言的话,这屠戮功臣的事情,也是很可能会发生的。

虽说现在考虑这些还太早,可他们心里更希望,能够早点把这事给定下来,也免得日后再生出诸多的麻烦。

“将军,天下已然大乱,将军当顺应天命,另立国号,登基称帝才是。”

牛金星第一个站起来进言道。开玩笑,自己和宋献策捣鼓了那么久,才把这“水德大帝”的说法给炮制出来,加以传播,若是换个人来,先前岂不是枉费心机?

宋献策也起身说道:“正是如此,如今民心可用,将军应当早做决断。”

“没错,将军是该早做决断才是!”

贺人龙等武将此时也回过味儿来,纷纷出声附和,就连赵雄和马明达这样的明朝旧臣也不例外。

在场的众人里,只有孙传庭和洪承畴俩人没有出声表态。

他们此刻的心情,其实是有些复杂的。身为前朝旧臣,虽说已经另择新主,可这种公然另立新君的事情,和他们向来所坚持的忠君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他们这样的想法,说得难听点就是“既做了婊子,又想立牌坊”,可这就是他们此时最真实的想法。

事实上,李修文能招降他们,还因为他是汉人的原因。若是让异族人,比如满清给抓去了,孙传庭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投降的。至于洪承畴,历史上确实是降了满清,但也是皇太极劝降了很久的结果。

李修文连话都没机会说上一句,就让他们一个个的抢着出言“劝进”起来,一时有些哭笑不得。

他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容易惹人误会,不说别的,就说商讨进军京师这样的大事,自己都没想过让朱伦坤来参与商议,这不就是最好的明证么?

可他确实是不贪恋那张龙椅的。

一直以来,李修文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就是几位娇妻环绕在侧,一块儿四处游玩,老了儿孙满堂,可以悠闲地享受人生的。

当皇帝?

像朱由检那样累死累活的,还总是把事情越整越糟糕,就是自己想要的?

当然,李修文自信自己不会像朱由检那么昏聩无能,可也不愿意整天操劳国事啊。不用心还不行,一旦荒废国事的话,不成了个昏君了么?

再说了,当时自己投靠朱绍烨,本就是奉他为主的。说起来,还是自己说服了他发展势力来着。不然,朱绍烨也未必会招来杀身之祸不是?

如今旧主尸骨未寒,自己就急着要自立,这不是欺负幼主吗?

单单从这一点去想,李修文都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

对于朱绍烨,他是心怀愧疚的,想着将来打下了江山,推翻了大明朝廷,再转手扶朱伦坤登基,驱逐鞑虏,平息内乱,自己也就能功成身退了。

李修文沉默了一会,众人却是心急得很,转而发现洪承畴和孙传庭没有表态,便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两人,示意他们赶紧出声赞同。

“咳咳咳……”

洪承畴轻咳了两声,起身拱手道:“他们说得没错,老夫对此也没有异议,请将军早做决断。”

“罢了,反都反了,还有甚么好顾虑的?”

孙传庭知道,该轮到自己表态了,心里轻轻地一叹,也起身说道:“老夫也没有异议。”

这算是怎么回事儿?

黄袍加身?

李修文觉得,自己确实有必要向众人说清楚此事了。要不然,他们往后还会旧事重提的。他在心里斟酌了一番措辞,才出声说道:“我想诸位都误会了,我并无意于此,这天下,还是要姓朱的,此事就不必再提了。”

众人见他执意不肯称帝,倒也没有再劝。

自古君王登基,通常都会先谦让一番,等臣子们劝进三次过后,才会正式登基称帝。这一点大家都懂,因此只当李修文是在谦让罢了。

今天这算是头一回劝进,李修文辞让也是应该的。

李修文显然没想到这一点,直接和众人商议起了募兵之事。

按照他的想法,洪承畴和孙传庭都能够独立领兵作战,可以一人各领一路大军。至于这最后一路,自然是由自己来率领的。

李修文将事情都安排了下去,便让众人各自忙活去了。

待到众人走


状态提示:第322章 劝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