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这个天国不太平>第1122章 陛下被行刺

1862年10月18日,晴。

喜闻三大消息,帝国上下举国欢腾,皇帝陛下特意下旨,所有帝国野战兵团将士以及帝国海军将士月俸最低增加1圣元,地方驻防军队月俸最低增加0.5圣元,所有参战有功将士另行专项奖赐,以示嘉奖。

中华帝国的子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大喜报,是所有中华帝国参战将士的胜利,也是所有中华帝国军队士兵们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华帝国全体子民的胜利!

这不仅仅是三大胜利,归根到底其实是决定中华帝国是否真正崛起,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走向伟大崛起,主宰世界命运前途的伟大胜利。从此以后,中华帝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成为疆域辽阔、不受西洋列强凌辱的东方帝国。

不过,中华帝国的全体子民,要永远铭记那些曾惨遭外来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永远铭记在为推翻满清王朝、为中华帝国的成立、为抗击西洋入侵的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而战死的将士;永远铭记为帝国的历次抗争和独立、为帝国的领土和势力扩张崛起、为帝国的强大和富裕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华族百姓。

只要帝国的全体子民能谨记朕的教诲,尊崇朕的旨意,秉承朕的方针,执行朕的指示,帝国的军人必定能战无不胜,中华帝国必定能继续更加的强大,朕的子民们必定能更加的安乐幸福。

............以上摘自《中华帝国报》刊印的1862年10月18日特刊,中华帝国皇帝冯云山亲自发表的帝论。

而事实上的当天,不但《中华帝国报》,其他《南方日报》、《扬子江晚报》、《南洋早报》等中华帝国的各大报纸上,纷纷专门以头版头条刊登转印了皇帝陛下发表的关于三大喜报的帝论。

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旁边,便是引起整个中华帝国轰动,甚至连皇帝冯云山都破天荒地发表帝论的起因——中华帝国三大喜报,或者说是三方大捷。

10月13日,圣京收到来自印度斯坦大陆以及印度洋的消息,中华帝国的混编舰队以及第五野战兵团和第六野战兵团的海陆两军分别击溃来犯的英军。

10月15日,圣京收到来自北美的消息,美利坚联邦国和美利坚联盟国一起决定向中华帝国求和,由中华帝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官、新墨西哥省总督彭玉麟同两个美利坚国家总统签署了停战协定,整个美洲地区的密西西比河以西,全部成为中华帝国的领地,至此,中华帝国的疆土超过沙俄,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

10月17日夜,从遥远的西北各处边境,无论是贝加尔湖畔、额尔齐斯河、鄂布河或是伊聂谢河、咸海或是腾吉斯池等地,纷纷传来入侵的沙俄军队被帝国军队击溃的消息。

这三处地方,三处如今纷纷成为帝国领土或边疆势力范围的地方,分别同美利坚、英国、沙俄这几个欧美大国的数以十万以上军队的战争,中华帝国都取得了旷世瞩目的胜利,稍有见识的人都清楚,这无疑是奠定了中华帝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而其中同时战胜英国和沙俄,无疑是连法国都难以比拟的强大,从这些战事的结果来看,军事实力上,有理由相信中华已经是世界头号强国。

从10月15日的当晚开始,一连几天,连一向戒备森严的圣京,都接连几处地方举办了庞大的欢庆活动,庆祝中华帝国接连而来的伟大胜利!

而其他各重要城市,被称为东京的上海,北京、武昌、安庆、福州、重庆、杭州、洛阳、广州、长崎、河内、西贡、汉城、京都等,甚至在南洋的爪哇岛上的椰城(原巴达维亚)、星加坡和马城(原马尼拉)等地,在得知中华帝国大败西欧敌军的消息后,这段时间也都纷纷举行了盛大的欢庆活动。

特别是汉城,自认为是华族一支的数千朝鲜人满怀激情地焚烧了李氏皇宫,指责李氏王朝是阻扰他们的祖先回归中华汉统的罪魁祸首,让他们如今成为不是正统的汉家儿郎,而只能是华族的偏支,还在汉城城中四处搜寻屠杀姓李的朝鲜皇族之人,发生打砸抢的暴动,但没两个小时,便被迅速出动的中华帝国第二野战兵团步兵师士兵镇压,为首的数百人全部被当场击毙,剩余的数千人纷纷跪地求饶,痛哭流涕说自己是汉人同胞,是华族同党,是忠心耿耿忠于中华帝国皇帝陛下的子民,愿意去南洋开采铜矿赎罪,事态才平息下来。

而日本的京都和大阪等地也发生了大举的游行示威活动,不过,不是针对中华帝国,而是针对关东的东京平原的日本幕府势力。这些原本的关西大和子民,如今群情激奋,斗志昂扬,纷纷高呼中华帝国万岁、皇帝陛下万岁之类的口号,打着横幅,在京都知府衙门前静坐游行示威,要求向中华帝国的总参谋部或海军部请求参军,加入中华帝国的正规野战军,成为光荣的帝国军人中的一员,征战四方,为帝国统一整个世界奋斗。同时,这些人都自称姓徐,自认为是华族秦国时期徐福以及所领童男童女的后代,也是汉家儿郎华族一员,要求出兵关东,讨伐还不主动要求合并的日本幕府。

这些疯狂的“华族分子”甚至公开宣称,中华帝国的汉族才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民族,而又汉族为主体构成的华族才有资格存活于世。其他族类,不管是非洲黑族,还是西洋白人,甚至日本和族,都是劣等民族,不配拥有土地和阳光,没资格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整个


状态提示:第1122章 陛下被行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