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玄幻奇幻>极品书虫的世界>第四十章 美女小擒拿

随着李舒崇击破密室,第二声闷响传来。

井边上的几个村民更加确信,青砖已老化,井壁真的要坍塌。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后退到远离水井的地方,不敢过于靠近。

正在“井下作业”的李舒崇不知道水井上面所发生的一切,他还在纠结于这批金银的来历和处置方法。李舒崇初步的估计是,这批金银应该是自己委托全真三子带到嘉兴南湖的,原本约好了八月十五见面,可惜李舒崇无法再进《射雕》的世界,所以只能被迫“爽约”。估计是昌南书院的名誉院长洪七公找到了全真三子和江南六侠,谈起了失踪的“鬼谷派弟子”李舒崇,才让全真三子把金银转交给了江南六侠带回昌南县,六侠一时不知如何处理,便在挖井之际,顺便在井壁里建了一个密室,把这些金锭和银锭埋藏了起来,准备留给李舒崇以后再用。江南六侠把密室的出口设在了光滑的井壁,只有能在井里同时施展降龙十八掌和金雁功的人才有机会获得这批宝藏,这样除了郭靖以外,只有李舒崇能找到这个密室了。江南六侠没有后人,估计也没有来得及交代别人,随着世事变迁,这批金银渐渐就被人遗忘在了井里。直到今天重见主人,才有机会重见天日。

李舒崇可不想现在就让这些宝藏重见天日,外面还有几个村民在附近扎篱笆呢(其实他们都已经闻声而至,来到了井边),要搬走也必须是晚上。于是李舒崇空手从密道里退了出来,回到了水中。随后他沿着爬下来时所留下的痕迹,顺利地爬上了井口。

全身湿淋淋的李舒崇爬出井口时,附近几个村民还是无法看见他的身形,他们只能看见一团黑影,和一串串湿漉漉的脚印,凭空地出现在干燥的地面上。场面太惊悚了,炎炎烈日之下,这几个村民们竟然感觉到后背凉飕飕的,呆如木鸡,直到脚印消失在远方后,他们才如梦初醒……

李舒崇现在自己急着赶去上课,也没有过多的担心宝藏的事情。其实他刚出井口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几个村民,就知道他们被自己这个“水鬼”给吓呆了。这样一来,井壁里的密室暂时还是安全的,晚上再来搬走就是了。

专心上课的李舒崇没有想到,仅仅一下午的时间,谣言就传遍了附近的大小村庄,老书院成了一个令人禁忌的恐怖之地。谣言的版本有很多,最主流的说法是:当年祖先们修建老书院是为了用读书人的浩然正气,镇压住一个道行不浅的水鬼,所以在修建水井时还特别加高了井沿。现在,千年时间已满,青砖都已老化,老书院也已经倒塌,这个水鬼便再也镇压不住了,于是它破开井壁,不惧正午时刻的烈日,老水鬼就此出世,估计从此将为祸一方了。于是大家联想到前不久马有财和那些小混混的遭遇,基本上断定他们就是被这个水鬼所伤害,只不过那时候水鬼还只是晚上才出来害人,现在,这个修炼成精的“老水鬼”,白天也能出来了吓人了。这个谣言一出,就连白天也没有人敢去老书院干活了。

晚上,回到家里的李舒崇才知道,自己在街坊邻居的口中已经成为了“千年的老水鬼”,他不禁又好气来又好笑。没想到当初自己骗全真三子时随口所说的“五鬼搬运法”,不经意间居然“名符其实”了。既然这样,还是抓紧时间干点“符合身份”的事情吧。于是,李舒崇连夜跑了七趟,才把所有的金银搬运回了自己的家里,暂时藏在了床底下。宝藏全部搬走以后,李舒崇还特意把井壁打倒了一大片,压住了原有的密室和密道,让真相永远地消失了,不再被村民们所知道。

第二天,村委会的干部们硬着头皮,纠集了几十个壮汉,一起过来考证谣言的真相。调查的结果显然是毫无进展的,这样反倒使谣言愈演愈烈,加快了恐惧的传遍。最后,不得已,由村委会出门,用附近出产的大理石制作一个大石碑,上面镌刻着南宋状元、右丞相文天祥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在老书院的井边立石碑的想法,据说是沿用了老书院的思路,用读书人的浩然正气来镇压人世间的魑魅魍魉。至于水鬼到底有没有被“浩然正气”所镇压,众人无从知晓。只是自从“水鬼”出世以后,“水牢”之说被更多的人记起,不断地被人提起,等到石碑树立之后,老书院附近“风水宝地”的传言便和少数村民的圈地运动一起,无疾而终了,荒地重新变成了荒地,可见终究邪不胜正。

李舒崇听说后特地来看了石碑,看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读着这洋洋洒洒三百字的诗词后,李舒崇感慨不已,他反复念叨着:“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他不禁想起了文丞相的另一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舒崇联想到自己,今生既然有了特殊的能力,自当更加勇挑重担。可不能再扮演无足轻重的路人甲了。降大任,苦心志,劳筋骨;担道义,著文章,展抱负!虽然从物质方面来说,目前华夏国力日渐强盛,距离汉唐盛世也就只差一点距离;但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华夏还缺乏一些大国气质,今后若要保持世界领先更是任重而道远。但无论如何,自己生逢盛世,自当尽心竭力,让华夏大地自有一股浩然正气,在纵横驰骋!

武术基地的计划暂时搁浅了,下周又要期末考


状态提示:第四十章 美女小擒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