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主宰江山>第八十一章 见真章!【求收藏】

李大诗仙有一首诗叫:登金陵凤凰台。开头第一句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对于眼下鲁山县境的这个凤凰台还是很有点照景的。泛滥着粼粼波光的饮马河水面已经恢复到了六七丈宽,冬季里的冰雪在春日阳光下融化,汩汩的山涧溪流水量猛地一增。

而那首《登金陵凤凰台》的接下三句: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眼前的一幕幕也总有几分神似。

浩浩荡荡的绿营兵开拔过来,土门集所有的坟地都被保宁撅棺焚尸,挫骨扬灰。那些骨灰被绿营兵们顺着山风撒到了天地间,保宁还让人将此事宣扬来。驻守凤凰台的陈二宝等土门集子弟血泪都要流下来了。

保宁成功的夺过了常瑞的位置,成为了土门集,成为了黄家,成为了陈家最痛恨的人。

三道溪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流淌进来,就像在饮马河谷地两面的高山中劈开了三道小细缝,河面上石桥依旧,陈鸣根本没让人去破坏。这是一股底气!

本就不宽敞的山道被泛着波光的水流和陆地一分为二。

在这个地方,前后群山遮蔽,向东看不到土门集,向西望不见小南沟。

两千绿营兵当然也不可能全部展开,全部都被保宁带过来,出现在凤凰台前的清兵约有四五百人,在他们背后不远的地方,一座营寨正拔地而起,那里也有四五百清兵。两千绿营还不算土门集的卢氏营,保宁只带来了一半人。

可是这一半人有着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显得超密集的十二门大炮,虽然这些火炮最大的两门也只是五百六十斤的大号威远将军炮,但也不能小看那些小炮。比如两门子母炮。

作为明代弗朗机炮的仿品,两门小炮都还不到一百斤重。但射速快啊。

按照之前陈家军攻破土门集缴获的那两门威远将军炮上的铭文看,眼前的这十二门各式各样的火炮应该都是乾隆初年的制品。

陈鸣现在还对那两门铜质威远将军炮上的铭文记忆犹新:大清乾隆五年景山内御制威远将军。

“轰轰……”连续的两声炮鸣响过。

来自的并不是清军的火炮,而是凤凰台上安置的两门三斤炮。这种重量逼近400斤大关的火炮明显不适合在陈家军,陈家军需要的是可以在山地随军移动作战的火炮,这种炮只能用来守卫。可是当守卫的话,这种炮的射程又显得有些短。最后陈鸣让火炮组给三斤炮增重,重量直接越过了500斤大关。可填充火药量增强三分之一,平地射程达到了550米~600米。

现在左右炮台的火炮就齐齐发射了。因为嚣张的清军已经越过一里的界线了。两门三斤炮对准两门清军的火炮射击,第一炮当然是打偏了。

保宁的脸色大变。这陈家贼的炮火竟然能打这么远?看着穿过清军队列,像打破了泥偶一样轻松的两枚铁弹在山道上蹦蹦跳跳耗尽全部能力停下后,忙下令全军后撤。

凤凰台上的两门三斤炮也随之停止了发射。对于陈家军来说,火药是万分珍贵的,到现在陈家手中的火药已经不足100桶——剩下的都变成了纸弹和包裹严实的定装药包。

前者50颗纸弹一个单位,对于火枪兵来说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了。这个时代的纸弹光******就装了三钱,也就是11g左右,再有铅弹,无限接近一两。陈家军使用的火枪是六分的口径,几乎等同2公分,铅弹是很重的。

一枚铅弹加上******以及纸卷,一颗纸弹的重量就几乎顶得上21世纪的一两【50g】,五十颗纸弹光重量就有五市斤。那玩意儿跨在腰间不轻松。

上次陈家军进攻土门集,火枪兵就是五十颗纸弹的携弹量,打到最后也没用去一半。不过战斗中火枪兵哑火的几率要比试验场上大出很多,比例都超出了20。

“嘿嘿,又是这一套。汝州营的教训他们不知道么?”陈二宝望着对面清军营地里推出的盾车很瞧不起的笑道。

陈鸣没有发话。对面的清军总兵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少壮派,可他到鲁山之后表现的并不年轻气盛,反而手段沉稳有效。这样的一个人不可能不详尽了解汝州营那一战的过程的。而且保宁还主意了掩护,他让人在阵前点燃了篝火,滚滚黑烟把远处的清兵营垒都遮住了。还有那一面面三角旗,让陈鸣只能看到清军队列中有盾车在,却不能具体的观察到盾车的数量。

从清军阵地推出来的盾车有了变化,清军的套路到底不是磕了脑残片。一辆辆盾车并没有直接独到凤凰台下,而且数量远远比汝州营那次要多。

保宁一次性的刷出了二十辆盾车。陈家军的不还击,让绿营兵非常轻松的将盾车推到了距离凤凰台十丈远的地方——然后停住!

二十辆盾车前后分为三列,每排的排位也前后错位。让凤凰台上的陈鸣怎么看这么觉得这不是在攻城,而是在制造掩体。

保宁继续大手一挥,再有十多辆盾车从黑烟中涌出。这会不用陈鸣在说什么,陈二宝已经下令左右炮台轰击。

战斗前后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陈鸣也不晓得保宁到底制作了多少盾车,反正从凤凰台向外十丈起,然后往东一直延伸估计有一里地远,密密麻麻的全是盾车。

陈鸣让炮队用炙热弹轰击也不行,盾车外面套着的棉被是泼湿了水的,里面糊的还


状态提示:第八十一章 见真章!【求收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