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四十三章 导弹命中

尚晋峰道:“导水部注意,发射海红旗9导弹;目标,西索伊号战列舰、俄罗斯人号装甲巡洋舰。”

这时各种发射数据都早己经设定好了,因此听到了尚晋峰的命令之后,导弹班的班长张成兵沉声道:“目标,西索伊号战列舰,射海红旗9导弹——发射;目标,俄罗斯人号装甲巡洋舰,射海红旗9导弹——发射。”

只见在昆明舰的前甲板的主炮后方,一个垂直发射系统箱的箱盖缓缓打开,“呼” 的一声,一发粗长的导弹随着烟雾一起,从发射箱中弹出,而且一直升起了十余米高,巨大的反作用力,令昆明舰庞大的舰体也震颤了一下。而紧接着只听“喷” 的一声,从导弹的尾部猛然pēn_shè出一道橘红色的火焰,并带出大量的浓烟,而导弹猛然加速,飞上天空。

昆明舰垂直发射系统是采用冷热共架发射,而海红旗9是釆用冷发射技术。所谓冷发射,是指发射箱内部产生推力,将导弹推出发射箱,然后导弹在空中点火,产生动力飞行,苏(俄) 导弹是采用冷发射技术,;而热发射则是发射箱没有动力,导弹在发射箱中点火,靠自身的推力发射,为美式导弹采用。这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冷发射更安全,因为导弹在发射箱不产生火焰,但导弹是在空中点火,控制的难度较大,而热发射则正好相反。中国则是兼容两家,海红旗9采用冷发射技术,而海红旗16采用热发射技术。

这时在大沽口码头边停泊的各艘军舰和运输船只上,绝大多数的士兵、船员都己经睡了,在舰员的仓室里酣声一片,只有少数守夜值班的士兵,还在甲板上来回的走动着。

总体来看,八国联队的舰队虽然不算是麻痹大意,但警惕心确实不多,毕竟现在八国联军的陆军己经攻占了清国的首都北京,清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太后和皇帝也都逃离了京城,而清国的北洋舰队逃到了上海,加入了东南互保,几乎没有能力威胁到联军的力量,因此这一场战争可以说是大局己定,剩下的是谈判桌上的事情,当然不是和淸国进行谈判,现在的清国己经没有任何资本与联军谈判,只能接受联军提出的任何要求,只是各国能够从中分到多少,那就看政客们的能力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军的舰队放松一些也是合乎情理的,何况舰队也并沒有完全放松警惕,还是留下了正常的值守士兵,可以应付一些可以想像的意外情况发生。

不过这一次联军将要遭遇到的意外情况根本就不是他们能够想得到的。

首先发现情况不对的是西索伊号战列舰上的值夜士兵沙里莫夫中士。原来沙里莫夫是轮班守上半夜的,估摸着快到时间了,换班的士兵却还沒有来,沙里莫夫的心里颇有些着急,抬头看夜空,想知道现在大约到了什么时候,但就在这时,只见在墨蓝色的夜空中,有一颗星星突然发亮,而且亮光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仿佛像是一颗流星。

世界各国都有关于流星的传说,沙里莫夫中士也不禁来了兴趣,一时也忘了换班的事情,抬头向天空中观看。但不一会儿,沙里莫夫就发现情况不对,因为这颗流星越来越大,而且竟似向着西索伊号的方向落下来。不过随着距离拉近,沙里莫夫己经看清楚了,这绝不是流星,但到底是什么,沙里莫夫也说不上来,只是在心里本能的有一种不好的感觉。

虽然沙里莫夫也想去报告,但走了两步之后,又迟疑了一下,这件事情怎么报告呢?自己连是到底什么东西都弄不清楚。而就在沙里莫夫这一迟疑,再抬头看时,这才发现这是一根细长的圆筒状物体,头部呈椎形,尾部喷吐出橘红色的火焰,正对着西索伊号几乎是以垂直的角度落下来。

沙里莫夫虽然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心里己经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也顾不得许多,大叫道:“有……有情况,有……”

还不等沙里莫夫喊完,那根细长的圆筒状物体就己经落到了西索伊号的甲板上,距离沙里莫夫不足二十米,只听“轰” 的一声,甲板被撞得破裂开,有半截圆筒插入甲板中。

沙里莫夫只觉得脚下一颤,眼前立刻闪出一团巨大而耀眼的火花,紧接着一股巨大的冲击力传来,身不由己的腾空飞起,越过了船舷,一头栽进了冰冷的海水中。

而震耳的爆炸声顿时传遍了整个码头,而巨大的火光,将西索伊号周边近千米的范围都照得一遍通明,附近舰船上的值夜的士兵、船员纷纷赶到舷侧,向西索伊号的方向观望,还有两艘军舰拉响了警笛,而睡着的人员也都被陆续惊醒过来。

不过大多数军舰都没有发出警报,原因很简单,因为刚才只听到爆炸声,但并没有听到炮声。虽然西索伊号发生了爆炸,但未必就是敌袭,很可能是西索伊号的船员工作失误,造成了炮弹舱室发生爆炸,这种事情在海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没有什么奇怪的。因此自然要先看清楚再说。

就在这时,有些眼尖的人己经发现,一根呈长圆筒状,顶部呈椎形,尾部pēn_shè着长长火焰的物体从空中急速落下,而这一次的目标,是停泊在西索伊号傍边约二十余米处的俄罗斯人号装甲巡洋舰。

这自然是昆明舰上发射的第二发海红旗9导弹,第一发己经击中了西索伊号。

看见海红旗9导弹的士兵、船员们自然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等海


状态提示:第四十三章 导弹命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