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头听到皇帝召见的声音二人抬头对视一眼,只好放下手头的事情,踏入里间躬身行礼,臣王廷相(王守仁)见过陛下。”
“坐。”郑德望着二人摆了摆手,待后者俱都落座之后,很是随意地询问了一句,“最近朝廷有什么大事发生?”
刚刚坐定的王廷相只好再次再起来,拱手回答道,“回陛下的话,最近朝中除了科考之外,并无任何大事发生。只是对于陛下对朝廷职官以及学校科考调整一事,朝野上下反应颇为强烈。”
“哦,是不是又有许多人上疏劝谏或则拐弯抹角地骂我呢?”郑德笑着说了一句,见王廷相一脸尴尬的模样,便知道自己的猜测八九不离十了。忍不住摇了摇头,自嘲一声,“还是太年轻了啊!”
听到皇帝这话,两人都是一愣,实在有些弄不明白皇帝说这话的意思。只听前者接着又询问了一句,“你们说我做这些事情是否操之过急了?”
二人对视一眼,王守仁毕竟刚刚来御书房行走,实在有些不知该如何说。不过王廷相毕竟和郑德相处了大半年了,又帮着后者处理朝廷所有奏疏,自然明白朝野上下的动向和皇帝说的差不多,每天光接受大臣上疏劝谏的奏疏都接下了不下几十道了。对于这些劝谏的奏疏,王廷相在郑德的叮嘱之下,若无必要并不会进呈而是直接留中。
可以说若不是王廷相自己亲口说出来,皇帝待在宫里头很难知道每天内阁呈递的奏疏上说了写什么。而历史上的刘瑾也是仗着这一点,糊弄正德皇帝掌控朝廷大权成为了“立皇帝”。而显然现在掌握着批红大权的王廷相,也有了成为了一代权臣的潜质,当然前提是他能够糊弄住郑德。
不过在大明军情局和大明国安局这两大特务机构的耳目之下,这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历史上的刘瑾也是在掌控东厂之后间接控制了锦衣卫,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糊弄正德权倾天下。王廷相现在可没有这个能耐能够拉拢严嵩与牟斌二人,明白这一点的他自然不会动什么歪脑子。勤勤恳恳的替郑德处理朝廷所有进呈的奏疏,需要皇帝亲自过目的他也不会擅自做主,而是老老实实的告诉后者来处理。而郑德虽然人懒归懒,当了甩手掌柜之后也不是真的对朝廷的所有事情置之不理,当然也只是大事上面才会关心一下。
所以对于皇帝对上呈奏疏内容心知肚明一事,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毕竟有这两大特务机构的存在。而且想想最近几日朝廷发生的那么多事情,也觉得皇帝做的事情太过于急躁了一点,正想找一个事情和后者说道说道,没想到郑德主动提出来,倒是省去了许多麻烦。想了想便出言道,“陛下圣明,此刻朝廷正在举行科考,实在不宜发生过多的事情,有些事情还需要缓上一缓才好。”
郑德闻言也是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他也是被自己弄出来的这些事情搞得焦头烂额。本以为做出一番话改革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自己只要动一动嘴皮子手底下的人就能够帮你做好,不过现在想来实在太过于天真了。别的不说,光户部的那一摊子事情,交给孙交处理了大半年也没有解决。
虽然一直用“饭要一口一口吃”来鞭策自己,一直提醒自己做事情要一件一件慢慢来,可不知不觉还是做出了许多超过自己预想的事情。或许也是因为仗着比这个世界多了五百多年的记忆,总想要凭着自己超越这个世界的见识,立马让大明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可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可他还是有些等不急地想去做。
“那么两位爱卿以为,朕接下应该以哪件事情为重。是继续推行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推行军衔制度还是对衙署以及官员任命制度的改革呢?”郑德看向二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微臣觉得太祖皇帝所定之科考以及学校制度颇为合理,实在没有必要再去大动干戈。”王守仁这时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对于他这番劝谏的话,郑德却是不置可否,心里头却是忍不住暗自嘀咕了一句,“果然选择王廷相作为自己的助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不可否认王守仁的军事才能颇高,但在真正的治理家国天下上面,王廷相才是最为合适的人选。至少后者不会被什么祖训等条条框框束缚,为了变法敢于真正的打破常规。
他望向了一旁的王廷相,后者沉吟着道,“陛下既然已经在文武百官面前宣布对衙署等职官等一系列事情做出一番变革,这事儿自然也只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至于学校以及科考改制的事情却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现在却可以暂时缓一缓,不过却也不必完全放下,可以让礼部慢慢的将这件事情琢磨透来,再颁旨下发。”
郑德点了点头,不过还是略显的有些疑惑,“那军队的事情呢?”
王廷相却是瞥了一眼一旁的王守仁,“陛下,这事儿您应该向王大人询问才是。”
“哦?”郑德刚开始还转不过弯来,不过接下来便明白了他的意思。自己既然任命王守仁担任御前军事秘书官,显然是不想再让王廷相大权独揽。后者显然也明白皇帝这样做的用意,借此表明自己不会再插手朝中所有关于军队的事情,以证心迹。
“伯安的意见呢?”
听到皇帝的问话,王守仁站起来道,“陛下,微臣以为此事只需要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主管即可,文武百官至多也只是对此事也仅仅非议几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