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甲午崛起>1197 华皇的军舰方向
单个军舰的前后左右全炸,借用狙击手的话叫“一枪击中目标”,而海军炮兵的话叫“我方炮火已经覆盖敌舰”。

如果定镇二舰使用开花爆破弹,5门齐射击中倭寇军舰的前后左右中,倭寇还能向何方机动躲避?

这就叫“炮火已经覆盖敌舰!”

是可以用数量弥补海上风浪射击的精度不足!用数量弥补敌舰运动时射击的精度不足!

当然,华皇会提出重炮都统一由华国自行研发按照,华国的造炮技术已经得到了检验,单单从技术层面看,已经不落后于德国人。

大东沟海战时定镇二舰为防止像济远一样被飞入炮罩内的弹片反复杀伤,撤掉了4门火炮的炮罩,这样不但扩大了4门12寸巨炮的射击角度,而且方便海风吹散射击时产生的硝烟,便于再次瞄准。

而且克虏伯也有很大的仰角,磨盘样式炮台可以360度转动,向任何角度射击,当然除了另一座炮台遮挡和两座炮台之间的装甲指挥室,除去这些,几乎没有不可能的射击方向。

至于侧向射击一个飞桥厚度有限遮盖不了多大射击角度,而装甲指挥室则是斜着建造,更不会妨碍4门炮加上前后副炮射击,不拆除也可完成几乎360度射击,定镇二舰根本不妨害射击。

无需拆除。减少定镇二舰原本可怜的火力配置。

所以,即便是华皇到时候会提出改进的建议,也只是微调,华国现在有自己的专业造舰团队,只是整体工业水平跟不上,才不得不委托他国来建造。

在原本的历史汇总,大东沟海战是掩护陆军登陆,陆军登陆未完成。

北洋水师就要挡在倭寇前面,哪怕是用身体,也不能让倭寇发现登陆的陆军,否则陆军就有可能在倭寇密集的炮火下全军覆没。

而战斗打到最后,只剩下定镇二舰,让倭寇围攻,坚持吸引倭寇,当然倭寇也叫嚣要“击沉定镇二舰”用5艘军舰围攻,结果是白扯,倭寇的信心重创,抵近射击,倭寇的信心全无,定镇二舰没有炮弹,停止运动。

等死半个小时!倭寇也没能击沉,倭寇变成了绝望!

所以倭寇被迫撤退,就是倭寇的所有弹药打光,定镇二舰也还没事,倭寇也看见定镇二舰,无法击沉,跑路,所以强大的防护能力决定了无敌定远小组掩护陆军登陆成为战场柱石。

超勇扬威木头外铁皮,不管怎么打都是要沉的,致远经远(原产地英国)被4艘军舰30多门火炮围攻,欺负死。

而定镇二舰则被5艘军舰近一个半小时围攻,没事!

可见设计优等,甚至还创造了击伤松岛等战果,而倭寇的三景军舰320火炮都干什么了?转动系统卡壳,火炮卡壳,甚至转弯都不敢开炮,怕把自己掀翻了。

英国那时还只能造“吉野”致远经远等。

甚至后面的薄皮大馅“胡德”,还敢和俾斯麦大炮巨舰叫板?

除非提前使用了航母。

巨舰重炮的思路没有问题。

华国一直在悄悄的研发潜水艇,各种战列舰,巡洋舰,都在研发,在科技这一块,华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但是都等到华国自己有能力建造才拥有战列舰的话,华皇等不及。

说北洋水师训练不过关,事实上,同期的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远远高于日本人。

这一点,从双方是射击命中率上面就可以看出来。

后世的日本防卫省一直保存了一套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受损情况图。

这套图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日方对参战军舰受伤情况所做的绘图记录,从中可看到:日本参战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

说明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但日本军舰一艘都没被击沉,这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师军人自身所能解释的。

表面看,是北洋水师弹药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败因则是一支近代化海军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支撑。

关于李鸿章拒战保舰的说法,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

1891年夏,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时,北洋水师总兵刘步蟾即观察到,当时新添了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的日本海军火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他迅速告知丁汝昌、李鸿章“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因此,李鸿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由此可见,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海军将领完全清楚“战术火力决定海战胜负”这一常识,而黄海海战的失败结局,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力非常准确,这也解释了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想做“猛虎在山之势”。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1)日方的炮弹发射数量20~10倍于北洋水师!

根据现有的材料,北洋水师所使用的架退炮射速要远远低于日本的速射炮,而且当时大口径后膛炮发射药与炮弹是分离的,更加降低了定远镇远大口径架退炮的发射速度,以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清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对于双


状态提示:1197 华皇的军舰方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