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接过圣旨,领了官府和印章,还有那枚特赐的荣誉印章,这枚荣誉印章是纯金制成的,上面雕琢了一头麒麟,底部刻着八个字,荣誉之战,文武昌盛。
就从这八字就能看出这朱厚照一早就埋下了坑,这些才子们还要争相恐后的来跳这个坑。
郑良才很不幸也掉进了这个坑,朝廷封了他一个从八品的委署骁骑校。
一个月后,本来乐文等人都准备出发了,谁知道却朱厚照宣布,他将亲自御驾亲征,带领将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其实朱厚照御驾亲征最主要是想尝试下在战场杀敌的感觉,最主要是觉得好玩,宫里面的豹房这段时间他实在是玩腻了,出去溜溜,锻炼下身体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
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军礼”排在第四。而皇帝亲征,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顶一的大事。
既然是大事,就一定不会简单,想要御驾亲征,先得把大臣们搞定。亲征虽然能振奋士气,但毕竟有风险,万一出了差错,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文武百官一定不会听之任之,让皇上轻而易举的出征成功。
朱厚照提出御驾亲征后,首先不赞同的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为首的众大臣。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
以杨廷和为首的这些内阁大臣以各种理由阻拦朱厚照御驾亲征。
不过也有赞同的,就是锦衣卫左都督钱宁,他从来都是朱厚照的宠臣,为何能成为宠臣,就是因为会怕马屁,还不会把马屁拍到大腿上,朱厚照只要想干啥,他都是力挺的。
因为这时的杨廷和是刚刚被提拨为内阁首辅的,一些内阁大臣并不是太服气,所以他们也就不是那么的同心。
但是朱厚照却耍无赖,坚持要御驾亲征,还派东厂的太监威逼利诱这些反对他的大臣,人嘛,总有点有,多少都会有点把柄,皇帝把这些把柄攥在手里,这些反对的大臣便也只能无奈的表示同意了。
接着朱厚照发布书面声明昭示天下,但是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世间的,这么一来半个月就于过去了。
朱厚照搞定这些反对他的大臣之后,便择了个吉日具体实施御驾亲征的行动了。
大明朝作为礼仪之邦,繁杂的出征流程肯定是少不了的。
首先是军队的戒严,祭祀用品的准备和安放、仪仗队的训练到位等等。
然后就是对以上天为对象的大型祭祀活动,皇帝是天子,亲征也就是替天行道,因此需要祭告昊天上帝以求得庇佑。皇帝本人及参加的文武百官要事先斋戒,祭祀时则有献酒、献牺牲、献币帛、歃血、烧柴等不同环节,同时穿插皇帝更换不同的礼服、乘坐不同的车辆。
接着就是点将誓师。由皇帝本人或皇帝委派的官员完成。朱厚照说明了出征的理由、目标,明确军纪,还是就是给朱厚照放出了豪言壮语,一定要把这些鞑子们打回老家,再也不敢出来。
乐文其实也不想让皇帝御驾亲征,他倒不是怕皇帝出什么危险,本来出去打仗就是出生入死的,这倒好,还有个皇帝需要保护,而且朱厚照还特意让乐文跟随着保护他,这任务也太严谨了,一不留神就是死罪啊,看着好像是无上的荣誉,实则是陪在老虎身边既要放着老虎咬他,还要给老虎当肉盾,苦差事啊。
不过让乐文奇怪的是,明明历史上的朱厚照御驾亲征是五年后,也就是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朱厚照便要御驾亲征,朝臣听到“亲征”二字不禁神经过敏。于是又是一轮的规劝、教训,甚至威胁,但朱厚照决不愿意放过这次实战机会,终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作为惩罚,他不给任何一个文官随驾的荣幸。
但是现在为何会提前五年御驾亲征,这让乐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难道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历史
乐文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便认出肯定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历史。
其实也正是这样,本来前线缺将领,朱厚照就用了这一招选拔文武全才来当将领,可是这些文武全才也都没带兵打过仗,他想了想还是他亲自带领这些人去前线打一场大胜仗吧,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情况,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他这么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北方边境前线
太阳初升,大雾尚未消散,沉寂数日的大明军出动了。
大明中央步军二十万,两翼骑兵各是十万,总共三十万,大明军穿着红衣铁甲,便如秋色中的枫林,火红火红。
而对面的鞑靼军,却是奇装异服,全部都是骑兵,总共有十万骑兵,大多都手握弯刀,还有其他各种武器,背上背着长弓,腰间别着匕首等各种短兵器。
两军都持有大炮,而大明军还有共计5000人的神机营,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原本神机营,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官兵5000人。
一阵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