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血路救赎>第一百六十五章 国内社会的感触,起事布置

从鸦片战争到慈禧太后,清廷也何尝不想奋发图强,奋起直追,奈何千年的桎梏和惯性依旧推动了这个老大帝国沿着下降的通道而不断沉沦。--》,

晚清的最后七十年,自从“天朝上国”的迷梦被西方列强无情的打破后,清廷对于西方的文明也在观望着、试探着和不断的学习着。但是,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的一败涂地,让帝国仅有的一点自尊和自大,就象慈禧太后晚年接见大臣时经常性的涕泪长流一样,在蓬勃发展的二十世纪初显得是如此的可怜又可笑。

而这次出洋考察,清廷等于正式承认了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的优越性。这在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之时,是清廷改善自身形象,融入先进文明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说,五大臣出洋考察是晚清最后十年里难得的一抹亮色,曾经给沉沦中的国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遐想。

一九零六年九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立宪,终于迈出了清廷乃至中国历史转型的第一步。但是,即使坚请立宪的考察大臣也意识到,这一步走得很蹒跚,也很艰难,前途未卜。

而陈文强率领着部分技术人员,在铁路巡警的保护下,由长沙南下,沿着粤汉铁路的大致路线走了一遍,同样的辛苦、艰难。倒不是说遭了很多罪,而是在巡视的时候,也考察了一番内地的社会状况,切身感到了民生之艰难。

湖广应该是富庶省份不假,但赔款的负担也同样增长,而这些负担几乎是完全转嫁到了平民百姓头上。

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难以想象的贫困之中!陈文强是他无多次亲眼目睹之后,才深有感触,由此而得出的结论。

他在城市和乡镇经常看到小孩子或者妇女一只手握着三四枚铜板。另一只手拿着破瓷碎碗,一脸庄重的表情去购买全家人饮食的必需品,酱醋油盐。

消费清单极可能包括:木炭,一个铜板;米或者面粉,两个铜板;卷心菜,一个铜板。如果比较有钱的话。可能会再买一个铜板的食油或者酱油。在极稀少的情况下,或者在重大节日里,可能会多花一个铜板,买大约一汤匙的水酒,回家热一下,吃饭的时候慢慢享受。而用过量开水煮过的白菜或卷心菜就是他们的最常吃的,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则可以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了。

他看到百姓所住的用土块或者碎砖头垒起来的,外面糊上一层泥巴的破烂房子。一家人就挤在这样的一间或者多间房屋中,地是砖铺的。或者干脆就是泥土地;窗户是纸糊的;很多房子都没有烟囱,屋子里在夏天和冬天也都不生火。只有在做饭的时候才生火;全部家具包括一张桌子,一两把凳子,经济允许的话可能还有一个柜子……

他看到十几个大人和小孩子为了一堆牛粪而争得不可开交……

普遍的贫困,遍地的厘卡,沉重的赋税,为生活奔波的麻木民众。如果说革命或者是改变这所有不平现状的前提,陈文强多半不会加以否认。但谁要再说革命是万灵丹,他准会嗤之以鼻。

而革命要得到底层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光空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改变,哪怕是微小的,哪怕是能让老百姓多吃上一个馍,老百姓也能知道革命的好处。

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陈文强走到现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随,说得不客气一些,那就是两个字“好处”。跟着他能赚钱,能升官,能把革命干好。能吃香喝辣。

当然,一个多月的行程,陈文强除了深有感悟外,也对铁路的修筑情况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如果要达到他的目的,在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修成,广东省也要尽快动起来,特别是韶关段,那将是一个困难的路段。

要克服困难,加快进度,自然不能光依靠全民筑路的人海战术。来自于后世的思想,使陈文强更迷信于科技和机械的力量。早在开始筑路时,他便与中外技术人员进行过认真的商议,从德国订购数套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等机器设备。

现在,机器设备已经运到,爆破器材也准备齐全,科技加上人海,如期筑完铁路便相当有把握。而困难,也就剩下了一个——钱,只要资金跟得上,工程难点倒算不了什么了。

借外债是一方面,中侨银行的支持则更加重要。此时,中侨银行终于显示出了与传统票号那古老低效所无法比拟的融资能力,给予了陈文强全力支持。

付出和收益当然是经过反复计算衡量的。投资巨大是事实,但粤汉铁路的前景,以及依托铁路所进行的扩张,却使中侨银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湘、鄂两省,因为张之洞的强令,中侨银行印发的钞票已经接近了半官方货币,流通基本不受阻碍;广东呢,已经打下了基础,由陈文强最后拿下是不成问题。

再算算铁路沿线的城镇,有多少分行、支行能够设立,随着信誉和实力的增强,又能吸收多少民间存款?

更不要说德资的注入,与德华银行的协议,张镕轩的日向银行的合作,中侨银行已经具有了国际化银行的雏形,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国际汇兑业务。

而粤汉铁路每周的进度,都在报纸上予以登载。这是陈文强的宣传造势,效果很好,面向全国范围的招资募股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良好势头。

这一切都使中侨银行乐于支持陈文强的修路大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关系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五章 国内社会的感触,起事布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