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网络游戏>罗马全面战争之帝国崛起>“第五百九十二章·血战科林斯”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布鲁图斯家族的军队完成了对雅典城邦的征服以后,整个阿提卡地区就是布鲁图斯家族的天下了;随着雅典城的沦陷,希腊人心目中两大圣地就只剩下最后的斯巴达城了。

不过,就算是斯巴达城还存在着又能怎么样呢?在希腊人的心中,斯巴达城邦是希腊人勇武的象征,雅典城邦才是希腊人文明的象征;连自己民族的文明象征都失去了,希腊人还有继续抵抗下去的信心吗?或者说,希腊民族还有继续抵抗下去的必要吗?

罗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罗马人的文明象征罗马城从来就没有被任何敌人攻陷过;对于罗马人来说,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比罗马城更重要,也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取代罗马城的地位。

或许,罗马城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也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甚至连这个世界上最文明的城市都算不上;但是,这些影响罗马城在罗马人心目中的地位吗?

罗马人为什么被称之为罗马人,因为罗马人起源于罗马城;罗马共和国为什么被称之为罗马共和国,因为罗马共和国起源于罗马城;罗马城,才是整个罗马共和国的核心所在,也是所有罗马人心中最神圣、最重要的存在。

无论敌人有多么强大,哪怕就是汉尼拔那样屠戮无数罗马人的强敌,哪怕就是罗马人在战场上输掉了无数次,只要罗马城还在,罗马人就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和信念;罗马城从未沦陷,罗马人也从不会认输,这就是罗马城的存在意义。

为什么马略发动政变的时候,拥有那么强大的兵力优势却始终没有对罗马城发起进攻;为什么马克森提乌斯家族宁可突围出城,也不愿意利用罗马城内的无数青壮死守下去,难道真的仅仅是别有所图吗?亦或者,其他的选择一定就是更为有利的吗?

其实,任何一种其他的选择都不一定比直接进攻罗马城来的有效,也不一定比死守罗马城来的的更为稳妥;只不过,无论是进攻的一方也好,还是防守的一方也罢,大家都是罗马人,也都明白罗马城存在的意义,谁也不希望罗马城第一次沾染上的鲜血就是罗马人的鲜血。

就算是马略在进入罗马城以后发动了血色之夜,那也是针对于罗马城内贵族的一场屠杀而已,并没有祸及到普通的罗马城内百姓;即便是没有马略的屠杀,罗马城内的明争暗斗还是会让罗马城内每天都有人死去,但鲜血总是没有染上城墙不是吗?

从罗马共和国诞生的那一天开始,罗马人就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将军队带进罗马城;马略在占领罗马城以后也遵守了这个罗马人的规则,这不仅仅是一条法律,更是整个罗马民族的执念!

谁也无法想象,如果罗马城被敌人攻陷以后,罗马人会处于一种怎么的精神状态;甚至,绝大部分罗马人都不敢想象这个问题,毕竟罗马城可从来没有被敌人的军队包围过,真要是到了那么一天的话,所有罗马人都应该会拿起武器与敌人血拼到底吧。

罗马城之于罗马人的意义,就是雅典城之于希腊人的意义;只不过,罗马人的罗马城从来没有被敌人攻陷过,而希腊人的雅典城却曾经被亚历山大大帝统治过,这也是希腊人永远的耻辱。

不过现在好了,这个耻辱终于过去了;因为当初亚历山大大帝是和平吞并整个希腊半岛的,而布鲁图斯家族却在今朝硬生生的用军队攻陷了雅典城,这才是希腊人真正的耻辱。

可惜的是,现在的希腊人可没有罗马人的民族气节,更没有与雅典城同生共死的慷慨壮志;在提比里乌斯看来,希腊人与罗马人相比的差距,其实就在于希腊人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希腊人无法做到罗马人那种高度的原因所在。

无论希腊人曾经创造了多么璀璨的文明,也无论希腊人曾经做出了多少世人惊叹的奇迹,都不能否认希腊人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自己的民族这一事实;一个从来没有统一过的民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永远无法做到团结一致和齐心协力,自私才是希腊人真正的本质。

提比里乌斯不愿意在这些事情上多说什么,他也不会在意那些失魂落魄的希腊人会去想些什么;无论是雅典城邦的希腊人也好,还是斯巴达城邦的希腊人也罢,这些人终究都是各自城邦的希腊人,而不是希腊民族的希腊人,这就是为什么希腊人难逃被统治命运的关键所在。

留下两个军团的兵力驻守雅典城以后,提比里乌斯率领着剩下的七个军团继续向南进攻;这次,布鲁图斯家族大军的进攻对象却是斯巴达城邦最后的屏障——伯罗奔尼撒地区。

早在布鲁图斯家族大军在边境地区击溃希腊联军之后的第三天,斯巴达城邦的一万重装长枪兵就从斯巴达城邦出发,途径伯罗奔尼撒地区准备增援雅典城邦;结果,这支军队刚刚到达科林斯,就收到雅典城沦陷雅典城邦覆灭的消息。

得到了这个令人沮丧的噩耗以后,斯巴达城邦的将士们可不会为雅典城邦的灭亡而感到难过,他们只是在放弃了增援雅典城邦以后,就地进驻了科林斯城,准备在科林斯城抵挡布鲁图斯家族继续进攻的军队。

那些在边境地区溃败逃往伯罗奔尼撒地


状态提示:“第五百九十二章·血战科林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