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他的心乱了,所以宫宴上的事情,他关注的并不是很多,现在想来,他应当也是错过了很多的。只不过,就算是心再乱,他也知道,宫宴散后,他不能把这个秦嫣儿留下。
后来回了勤政殿,他把筠儿留下的那些旧物都翻出来铺在那里观看,他虽是在回忆过往,但那会儿也已然冷静下来,不再是宫宴上那样晕晕乎乎的状态了,这个时候,许多在宫宴上没有看清的事情,这个时候回想起来,他的心里就想得很清楚了。
根本不必后来高太后的提醒,在高太后来之前,他就已经把那些利害关系,把秦嫣儿的来历想得很清楚了。就算没有人跟他分析,他也知道,秦嫣儿的出现是别有用心的,而且并非是偶然的,宫宴上的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
而策划这些的,有明王府的参与,肯定也少不了皇后的配合。
分析出了这些事,其实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他只需要做决定而已,是佯作不知暗地里秘查,还是将计就计引蛇出洞然后一举歼灭。他心中对此还是犹豫不定的。
再加上,他确实是真的有私心,想把那个秦嫣儿弄到宫里来。也不是对秦嫣儿有什么感情,不过是因为她的那张脸,多少还有几分看头。所以,在能够多看的时候,他还是想多看看的。
在元熙帝还没有做决定的时候,高太后就来了,对着他就是一番劝说,中心思想就只有三点,一点是不能中了明王府的圈套,不能把秦嫣儿纳入宫中为妃;第二点就是不能为了秦嫣儿而让滦儿伤心和心碎;第三点就是不能让滦儿因为这些事情知道当年的旧事。
他当时因为高太后所说的后果还挺严重的,又为了不让高太后太过担心,就随口应了高太后的话,虽然他倾向于太后的判断,也觉得不让秦嫣儿入宫不生事的好,但是那会儿,说实话,他的心里还是没有做最后的决断的,他答应高太后,也确实是存了几分敷衍之意的。
但是高太后走了之后,元熙帝细想太后所说的这三点中心思想,却觉得,如若不将秦嫣儿纳入宫中,这接下来的事情似乎不那么好办了。虽然也可以有另外的法子将秦嫣儿等人揪出来,但那样的话,效果却不如将计就计来得方便。
而且他越想,越觉得只有把秦嫣儿纳入宫中为妃,让明王府以为他中了他们的圈套,让他们继续行事,然后自己最终抓到他们的把柄,这样处置起来才会更好一些。
且宫宴之上,他本就已经失态了,何不将计就计,让他们以为,他真的是对秦嫣儿有了那样的心思呢?所以,他那会儿就在想,如果自己将计就计,把秦嫣儿纳入宫中为妃,势必会让滦儿伤心,滦儿也必定会入宫质问。这么一来,之后的结果就是,滦儿迟早会知道当年事情的真相的。
毕竟,秦嫣儿入宫,不是作为文淑皇后的替身的,而是作为清影公主的替身的。滦儿要么是从他这里知道这件事的内情真相,要么,就是从明王府那边知道。
而若是从明王府那边知道,谁知道明王府又会如何对付滦儿呢?元熙帝心里很清楚,秦嫣儿的出现,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针对滦儿的。他们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把当年的那件旧事闹出来让滦儿知道。
因此,元熙帝就在想,既然幕后黑手已经存了这样的心思,他就算再瞒着又有何意义呢?谁会知道他们要如何出手呢?
思来想去,元熙帝就决定趁着齐滦进宫质问他封秦嫣儿封妃之事,将这件事的内情说出来。在他看来,与其让明王府的人抖出这件事让齐滦伤心,还不如他来揭露这残酷的真相。
原本,这件事就是他做下的。如今他亲口说出来,也是正常的。宁愿滦儿伤在他手里,也不能让他们那些人伤害滦儿。不过,那时的元熙帝却没有想到,来自于亲人的伤害,才是最痛的。
那时的元熙帝,一心想着此事要如何谋划如何布局,根本没有把此事会带给齐滦的伤害考虑进去。他心中所取中的,只是这件事后,齐滦会知道他和文淑皇后恩爱的真相,会因为这件事情的打击而变得更加的成熟和稳重,而只要齐滦配合他,父子两个一起联手,定能把这些幕后黑手一举逼出来,然后一个个的都收拾掉。
元熙帝当时,并不觉得齐滦会因此而大受打击。毕竟他想好了所有的说辞,许多话都留有余地,即便当时伤害了齐滦,过后等此事完结,他再把完整的故事同齐滦说一说,也就好了,父子两个也定能冰释前嫌,再像从前那样亲近的。
他就跟先帝当初的心思是一样的,不经受一点磨难和挫折,怎么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皇帝呢?
若非今日听见宁王妃的这些话,他是从来不觉得自己这样的心思和安排有什么问题的。
而他明显预估出错,事情也并没有按照他所想的那样发展,一连五日,滦儿都没有进宫,他只以为滦儿还没有想通,就打算再给滦儿一些时间考虑,他这边就继续在宫中做出宠爱秦嫣儿的假象和姿态来,等滦儿什么时候想通了,再进宫来联手与他做这一场戏。
可是结果却是,滦儿没有来,倒是宁王妃来了,开口数落他一通之后,就同他说,她是一点儿也不赞同他的心思和安排的。
看元熙帝言罢后,在那里拧眉沉思。
凌遥也没有多给他太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