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崇祯大帝>第21章 微服私巡

作为崇祯帝的杨毅,从一到南京开始,就没有要派兵反攻北方,以报大仇的想法。因为他不是朱由检,对李自成还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恨意。

杨毅目前的工作重心,还是在执掌南京朝政,以及对大明部分弊政进行改革上。要反攻北方,起码也得一两年之后,造出新式武器,编练好新式军队后的事了。

李自成的这些动作,劳神费气,反而延缓了大顺军整编训练的速度,没有形成应有的战斗力,在未来的各方大战中吃了亏。

同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也得到了崇祯帝逃出北京,成功抵达南京的情报。本来准备在近期倾巢而出、攻打李自成的多尔衮一得到这个消息,立马就偃旗息鼓了。

跟李自成的担忧不一样,多尔衮倒没有想过李自成会和崇祯帝联合,进攻自己。李自成攻入北京,将崇祯帝逼到了江南,那国仇家恨不可谓不深,崇祯帝打死也不可能跟李自成联合的。

但是,多尔衮不怕崇祯帝跟李自成联合,却也担心自己跟李自成两虎相争,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被崇祯帝跑出来捡了便宜。于是,多尔衮自然而然的停止了进攻李自成的计划。

随后,多尔衮也以自己的英明睿智判断出,短时间内崇祯帝和李自成都没有精力来挑起战端了。满清应该充分利用这段缓冲时间,整理好国内政局,调和治下满汉蒙各民族矛盾,加强军队训练,以备大战。

如此,从崇祯十七年五月开始,大明、大顺、大西、满清各大势力均偃旗息鼓,各自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备将来大战。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有端阳节、菖蒲节、屈原节、龙舟节等称呼。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在称呼上略有不同,但风俗都差不多,还是挂菖蒲、吃粽子、划龙舟等等。

按王承恩和韩赞周的意思,这是皇上抵达南京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应该大操大办,大肆祭祀庆祝一番。

然而,在杨毅看来,现在全国各地仍然灾害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江山又失去一半,他觉得大操大办不是很合适。

杜牧曾有名篇诗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真要大张旗鼓的过这个端午节,铺张浪费,难免会被有识之士扣上昏君的帽子。为了避免恶劣影响,杨毅否决了王承恩两人的提议。

于是,崇祯十七年的端午节,身在南京的崇祯皇帝过得比较节俭。朝廷放假一天,由司礼监和礼部主持,在太庙祭奠了一下大明列祖列宗,然后在秦淮河祭奠了一下屈原,吃了两顿粽子,就算过去了。

皇帝过得节俭,不代表民间也节俭。端午节一向是中国民间比较重要的节日,老百姓对过端午节还是很看重的。

于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南京城内家家户户门口都挂起了菖蒲,应天府也在秦淮河组织了龙舟大赛。

早上举行祭祀,中午吃过一顿全粽宴后,杨毅觉得到了南京一直忙东忙西的,不如趁今天休假出宫去游玩一番。

这个提议自然遭到了王承恩的阻止,不过杨毅坚持己见,并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劳逸结合、有益身心。工作是做不完的,偶尔还是要放松一下。再说,杨毅也不光是出去玩,还带着一种皇帝微服私访、探查民情的心理在里面。

双方不对等的君臣关系,让王承恩的阻拦显得没什么力度。在杨毅的坚持下,王承恩也只有陪着杨毅出宫逛南京城去了。

当然,侍卫是肯定要的,而且今天南京城里人比较多,侍卫足足安排了二十多个。贴身保卫的只有四个,但还有二十多个侍卫在周围稍远的距离伪装路人进行戒备。

端午节天气良好,杨毅穿着便服,由王承恩作陪,从西华门、西安门出了皇宫,沿着护城河边的石板路向南走到了长安街上。(ps:明南京分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南京城墙防守的范围是内城以内,外城外围的城墙则为土墙,而且有很多缺口,防守能力很薄弱。)

长安街是南京内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位置在南京皇城西南角,周围有礼仪司、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五府六部等衙门,极为繁华。

因为在皇城内外居住的都是在六部等中-央衙门上班的官员及其家属,还有太监宫女等皇宫相关人员,周围的警戒等级是很高的。普通商人要在皇城边上的长安街开店做生意,需要经过户部和禁卫军联合开具证明才行。来历不明或者有不-良记录的商人,是不会出现在长安街上的。

不仅是商人老板,在长安街附近一带工作的相关人员,也得有身份证明才行。不然,禁卫军的定期检查不仅会审问驱逐身份来历不明的工作人员,连商人老板都要受牵连,不能再在长安街及附近做生意了。

有端着铁饭碗的中-央官员及家属拿着工资进行长期消费,还有禁卫军巡逻警戒,也就没有地痞无赖之类的闲人干扰了。在长安街做生意不仅稳赚不赔,而且利润还很高,还兼顾了店铺安全。因此,很多商人都各显神通,往长安街挤,希望在里面开一两个铺子,做官员太太们的生意。

杨毅抵达南京后,南京成了中-央朝廷,在皇城附近居住的官员及其家属数量急剧增加,长安街商机更大,很多有门路的商人就赶忙抢占先机。不仅长安街的店铺被一扫而光,连附近人通街、崇礼街的店铺都在几天之内被这些商人租购完毕,使长安街及其附近


状态提示:第21章 微服私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