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山沟中的军阀>第三四三章 堂堂正正击败之(四)
(十二)战斗机在fyj―3(三)预警机的帮助下,与日本陆军航空兵在朝鲜半岛的交手就在实战中证明了数据链的好处。

由于进取号航母的战斗机在日本对支舰队的左侧,因此这七十二枚反舰导弹全都飞向了日本对支舰队的左侧。

此时的日本对支舰队还在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中国侦察机,根本就没想到死神正在向他们发出邀请函。

“快看,那是什么?”一名眼尖的日本水兵看到远处有数十个小光点正在飞速向舰队飞来。

“哪尼?”他身边的一位老兵闻声望去,果然看到了几个小光点。

“不好,敌袭,这是支那人的武器。”老兵本能地觉得这是支那人开发出来的新式武器,而且还是对付水面舰船用的。

老兵的叫喊声直接导致他所在的驱逐舰拉响了警报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紧接着整个日本对支舰队的水兵连蹦带跳地冲向自己的岗位。

反舰导弹的速度是很快的,后世的反舰导弹哪怕是亚音速的,其速度都在每秒两百七十二米(即零点八马赫)以上。

日军水兵刚看到这小光点,这小光点就直接飞向了最中心的航空母舰。

在后世,航母已经取代战列舰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重要标志,一个海军强国没有航母都不好意思敢自称海军强国。

因此,有心想要作为一个大国、强国的国家都想要拥有航母,哪怕是买也要买来。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印度,印度在获得独/立的第一时间就从英国手里买来了一艘航母,后来又从英国买来了一艘组成双航母编队。有了两艘航母的印度还不满足,获得了俄罗斯赠送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可却为此付出了二十三亿美元的改造高价,这笔钱可以用来造一艘全新的同等吨位航母了,偏偏印度感觉还十分划算。

也许是对戈尔什科夫号的改装感到不满,印度自制了一艘维克兰特号航母(以此纪念印度的第一艘航母),只不过这艘航母那是几次下水又几次返厂,真不知道合适才能建成。

有些国家没有买航母,但却有准航母,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日本海上自卫队有大隅级两栖登陆舰,这类拥有直通平直甲板的水面战舰,经过改装后完全可以起降英国的鹞式战斗机或者美国的f-35(三五)战斗机这类可以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可以看做是准航母。

为了克制航母,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想出了很多方法,但仅有少数被采纳,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前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提出的饱和攻击。

饱和攻击是利用水面舰艇、潜艇和作战飞机等携载反舰导弹,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突防方式,同时在短时间内,从空中、水面和水下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向同一个目标发射超出其抗打击能力的导弹,使敌航母编队的海上防空系统的反导弹抗击能力在短时间内处于无法应付的饱和状态,以达到提高反舰导弹突防概率和摧毁目标的目的。

在后世,由于各种海基和陆基的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兴起,传统的导弹攻击战术威胁遭受极大的削弱,各国/军方纷纷发展和兴起用强调短时间火力密度的新兴武器平台和指挥系统。“饱和攻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全军种常规战术,用大量的导弹袭击目标。这种战术寄予给导弹的应用发挥到非常大的作用。

通常的解释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绝对的火力优势,高密度,不间断的,发射数倍于敌方防空系统处理通道数量的导弹和其他制导投放武器,对敌方重要目标进行攻击,以压迫敌方防空系统多目标处理能力,进而使敌方在有限的对空防御火力通道“撑不下”,防御体系难以支撑,达成突破敌方防空火力网,命中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战略战术目的。

以数量的优势来弥补质量的劣势,或利用数量的优势形成绝对的火力密度,用绝对的优势火力打击对方。即天网恢恢,终有一漏,让对方防御体系难以支撑为止!

利用“饱和攻击”战术可以使原本相对落后的武器系统,作战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使用“饱和攻击”战术,需要足够的火力投放平台、充足的武器备弹基数,更为重要的是具备一套多武器系统之间的协作指挥机制和系统,甚至包括多军种协调指挥能力,因此,无论该战术的经济性还是技术性,都是一般国家军队无法具备的,世界上只有少数军事经济强国具备多次的实际“饱和攻击”能力。

这一时空的中国海军在获得了反舰导弹后进行过一次饱和攻击实验,实验的结果让海军很满意,但海军也在心里流血――反舰导弹实在是太贵了,花不起啊。

这次能够让两艘航母的舰载机携带一共一百九十八枚反舰导弹(有七十二架每架携带两枚,有十八架每架携带三枚),海军也是出血了。

这些反舰导弹用来对付日本对支舰队的两艘大和级航空母舰,两艘云龙级航空母舰,两艘大鹰级航空母舰,两艘长门级战列舰,两艘金刚级高速战列舰(金刚号和榛名号),十艘重型巡洋舰,三十艘驱逐舰,共计五十艘各型水面战舰。

平均下来,每舰会分到差不多四枚。

中国海军曾用yj―4(四)k反舰导弹实弹打击过报废的驱逐舰,结果是一枚重伤,两枚沉没(幸运的话也有一枚沉没的可能)。由此推测,打击排水量更大、防护能力更高的水


状态提示:第三四三章 堂堂正正击败之(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