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血路妖刀>第十三节 撤回南京
起到的作用,也只能是多拖住日军一段时间,使得国民政府完成迁都,使得**有时间在武汉地区进行部署和集结动员,在南京彻底击溃日军反败为胜,始终是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南京保卫战的意义,从战略价值上,就是为了下一次更大规模的“武汉会战”争取尽可能充分的时间!

边打边退,在每一次作战中对日军造成杀伤,凇沪会战阶段,**动员了80个师70多万人,截止到目前,上海、昆山、苏州、嘉兴、杭州、湖州、广德、宣城等城市和华东大片土地都已经沦陷,吴福线上的军队也已经开始边打边撤,向无锡和江阴沿线集结。

70万**部队,撤出上海时候伤亡15万多人,现在又打了一个月时间,战场伤亡已经超过了20万!而且由于后勤、卫生、药品以及食物方面的问题,战场上居然出现了大面积的发烧症状,将近15万人由于生病而被迫退出战斗,转移向武汉,非战斗性减员的数量几乎达到了战斗减员的四分之三,而且这15万人向武汉的转移,至少安排了5万人进行护送和服务,也就是说,现在南京保卫战,实际上**可以调动的部队,从上海撤下来的部队,能够使用的只有不到30万!再加上六个川军师和十个预备师,以及南京卫戍部队和宪兵团,防守南京的全部力量,也只有45万左右,和日军总兵力悬殊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抓住日军的漏洞,在南京城下全歼或者重创一个日军师团,打出威风和尊严,接下来不管是接受调停暂时喘息一下,还是胜利之后体面地撤向武汉,至少给了中国人民以及给了世界舆论一个交代。

总共只有45万兵力,在彭小文大闹太湖,分散日军注意力的时候,蒋介石、唐生智、白崇禧已经调集了十六个师,十三万多人的部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已经全部就位,部署完毕,将近三分之一的优势兵力集结起来,意图非常明确,现在的**已经张开了血盆大口,试图一举全歼第六师团!

把鬼子打糊涂了一个星期,对于长官部来说,必然是部署全歼第六师团的难得的机会,在这一个星期,日军指挥部琢磨的就是如何逮住彭小文把他碎尸万段,等到彭小文撤进了无锡,日军第十军军长柳川平助在指挥部大发一通脾气之后,对近期的其它战报进行分析,现在这一线的焦点就是第六师团的解救问题,分析着分析着,柳川感觉大事不好,原来彭小文这一个星期最大的目的,是干扰我们的视线!

(三)

几乎是在彭小文撤退到无锡的当天,也就是日军第十军军长发现**意图的时候,第一军两个师、第十八军两个师和川军两个师,以六个师五万多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对和桥、宜兴方面的日军三个联队,大半个旅团约6000日军发动了强攻,和桥方向的日军被迅速击溃,一天一夜的战斗,**以伤亡一万多人的代价,杀伤第六师团3000多人。

虽然**伤亡数字几乎达到了日军的四倍,但是12月17号这一天的作战达到了一个战略目标,第六师团已经被**从宜兴方向断了后路,而且现在第六师团已经是被彭小文炸掉后勤兵站一个星期时间,在这一个星期里,空投的那些物资只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如果向这样强度的战斗打上最多三天,第六师团就将因为后勤缺乏而到弹尽粮绝的穷途末路!

对于解救第六师团,日军是从三个方向入手,第一是日军第十八师团迅速北上,打下芜湖,打下当涂,打下马鞍山,与第六师团在南京城下会师,如此,第六师团之围自动解除,但是这个方向上十八师团在宣城到芜湖的路上被那个叫做“阔剑”的地雷炸的焦头烂额,执行阻击的第五军和第七十四军寸步不让,本来“虎贲”这个称号他们两个军争的不可开交,现在居然给了彭小文那小子,不行,咱们第五军和第七十四军都是**的王牌军,哪有这个称号被六十七军一个东北杂牌军里一个杂牌独立团抢走的道理!战士们嗷嗷叫地杀日本鬼子,第十八师团推进艰难!

第二个方向,日军现在正在抓紧修建桥梁,这个地方已经讲了,那几百条河流密布的区域,要把大量的重炮炮弹和燃料汽车运输上去,没有十天是不可能完成的!由于连续被彭小文折腾,现在已经是第七天,居然才完成一半!

第三个方向,试图强攻无锡,对第六师团完成接应,在五天前,还是被彭小文的偷袭给破坏,本来无锡已经岌岌可危,但是日军由于炮火掩护提供不上去,发动总攻击的时间只得向后延长了两天,等到炮弹送上来的时候,无锡外围一些被炸毁的阵地工事又重新被恢复了,日军只得继续苦战!

第十军的第六师团遭遇危险,被逼无奈,柳川平助只得向松井石根求援,本来还想借此机会剥夺松井指挥权的朝香宫鸠彦此时也只好暂时消停了下来,日本从一**五年开始,不管是对中国的作战、对俄国的作战,还是之后在东北华北的历次作战,从来没有整建制师团被歼灭的历史,况且第六师团那是日本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

(四)

但是有一个极其不好的安排,那就是,最能打的彭小文带着刚刚收拢的六十七军请战,却被白崇禧拒绝了,陈诚、汤恩伯、薛岳也都支持白崇禧的意见,说的非常委婉,说彭小文以及六十七军连续作战,已经疲惫不堪,现在最需要的是休整,因此命令六十七军撤进南京之后再进行休整和


状态提示:第十三节 撤回南京--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