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苗烧水的经历比作是一本书的话,翻开这本书,你就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实际上苗烧水这个人身上有许多潜质,原本他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可现实是残酷的。当然这种残酷也是相对的,人就是这样,当你抬头的时候,你看到的是无垠的苍穹,当你低头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万丈深渊。人应该多往上看,这样不断激发你的进取心,你才可以有限的生命里,做尽可能多的事,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当你垂下了脑袋,看到在你之下还有更为不幸的众生,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呢?你永远可以找到不如你的人。如果你的职衔太低,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职衔,如果你的收入微薄,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收入。
如果你年纪很大了还讨不到老婆,有的人不光讨不到老婆,自己还有病,有的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有的人干脆就是个残疾人,残疾人也不要觉得自己很不幸,还有常年卧床不起,这似乎已经足够不幸,如果一个卧床不起的人亲眼看自己身边的亲人病死,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所以人可以比较谁更幸运,却绝不能比谁更不幸。因为那样比下去,就是万丈深渊,人的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苗烧水的形象和声音条件很不错,如果经过系统的训练,不说成为一代歌星,至少可以给生活带来许多乐趣。苗烧水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如果能有一位不错的学者指导,日后在学界施展拳脚也未可知。
苗烧水对政治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很深得洞察力,他可以成为一流的谋士,可惜没有他没有机会在这方面发展下去。苗烧水对绘画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绘画了,但是他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全凭自己一个人摸索,终究还是没有办法在美术领域展示才干。一个人能否成长一代文豪,非常重要的一个考察的点就是看他的阅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大师曹雪芹,他成长的环境文学色彩十分浓郁,他经历了家族由盛衰的过程,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变成一介寒儒,从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户人家,变成一个单薄的小家庭,最后连心爱的儿子也夭折了,中国文学天空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贫病交加的窘境中陨落了。他不甘于就这样许多年华,使自己文采不为后世所知,所以不辞辛苦、发奋努力,用十年时间写完了那部旷世名著。
这本书虽然在他获得时候就开始有人传抄,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在人们传抄的过程中,部分稿件散失了。这对已经处于不幸之中的曹雪芹当然是个不小的打击,《红楼梦》的命运像它的作者一样,命途多舛,几经磨难,到最后仅凭八十回的残本,而让天下士子纷纷开始钻研红学,以至于你要是不能就这本书发表看法,你就不能算是读书人了。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这个人是个孤儿,也是命途多舛。陕西籍作家路遥,在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中,路遥的境遇是最凄惨的。他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送给了别人,虽然养父母勉强让他读书,可在读书的过程中他无时无刻不再遭受歧视和饥饿得困扰,他拥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如此种种,作者不必赘述了。这倒不是说人的经历越是大起大落、越是凄惨无比,就越容易成为大文豪,而是说人的经历一定要丰富才有东西可写。
像美国诗人迪金森那样,把自己锁在一个地方度过一生,这样的文学奖不说凤毛麟角,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苗烧水这个人看上去似乎非常特殊,在他的身上有许多能够引起众人猜疑的东西,不过必须指出,其实在他的身上也反映在内地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人对内地中国人做过分析,认为内地的中国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妥协,但这并不意味他就已经接受了对方的条件,他只是用一种消极的方式继续抵抗。表面上没有异议,内心却极为排斥。在中国内地,社会成员之间要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式的冷漠,要不就是非常热衷于干预别人的私事,喜欢不顾当事人需要与否,他们就替对方在谋划一些事情了。内地中国人之间流行着一种廉价的关心,这种东西的施予者既不要付出任何代价,同时又获得心理的满足。
对于这些东西看官们未必能看得明白,如果能看的明白,说明你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人。当然,一味的抱怨是没有用的,你不成功,仅仅是因为你不够幸运。书归正传,在此之前,苗烧水回家的时候已经腊月二十三了。急的上一次暑假回家,他曾在那条熟悉的巷子里遇到加凤,她穿着一件红色的羽绒服,她长高了不少,人也更漂亮了。在封家岔他碰见了一支正在排练的秧歌队,这不同于城里那种有一群老头老太太组成的垃圾秧歌队,那是一只由年轻学生组成的秧歌队,打头的那个女孩长得很不错,苗烧水当时都看呆了。当时还有一件事让他感到吃惊,一个格了门子的堂弟苗强强,他绘声绘色给苗烧水描述这一步限制级电影里的情节。
此人还没有成年,看来孔子说的没错,他说:“人在少年,血气未成,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衰也,血气渐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