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第56章 社交障碍的自我心理调节常识 (3)
里游玩,往往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消除疲劳。当你情绪低落时,不要一个人闷在屋子里,要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绿色的世界中去,到自然中欣赏美好的风光来摆脱苦恼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将冲洗掉心中的苦闷,惆怅的情绪将溶化在大自然的壮丽之中。

17.如何消除吝啬心理

1.自我醒悟法

吝啬心理改正的方法是自我反省、自我思考,从内心深处领悟吝啬的危害,客观、理智、正确地看待一切事物,逐渐纠正这种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2.阅读浏览一些佛教书籍

几乎所有的佛教书籍都提倡扬善除恶,告诫人们要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强调善有善报。通过阅读此类书籍,潜移默化地逐渐消除吝啬心理。

3.小量施舍法

消除吝啬心理不妨从小事做起,如给乞丐以小数量金钱、衣物、食物的施舍,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为公益事业、鳏寡孤独者募捐。通过这些活动对钱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小善为大善。

18.如何消除报复心理

1.进行换位思考

当他人给你带来伤害或不愉快时,你应该试着回想自己是否在某时某刻也给别人带来过同样的伤害。如此将心比心,报复的欲念就会慢慢散去。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当你受挫折或不愉快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境遇中,想想自己会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换位,你也许能理解对方的许多苦衷,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或不愉快,从而消除报复心理。

2.多考虑报复的危害性

一定要先用理智驾驭住冲动着的感情,冷静地思考自己打算采取的行为将可能导致的后果,充分意识到它将给他人及自己带来的伤害,克制过火行为。如,某同学想找人揍一个得罪过他的人,如果他能想到:这个行为可能伤害对方,对方也可能会再次报复自己,自己得到的将是更大的痛苦与惩罚,还会连累自己的亲人,并因此而影响自己今后的前途,将遭人唾骂,等等。经过全面的思考,觉得弊大于利,太不值得,就会放弃了这一念头。

3.淡化报复心理

当遭受欺侮,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愤怒之情会油然而生,甚至怒火中烧。这时,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加以淡化、转移。如暂时离开一下看不顺眼的人或环境,转而从事一些自己最开心的活动以帮助转移注意。也可以找知心朋友倾诉、请教,以宣泄心理压力,听听他人的评论、劝解,冷静反思一下,看看对方的真正动机,弄清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自己主观臆造或有人从中制造的,是不是事出有因。想想自己如采取报复行为是否值得,有没有不妥之处。经过冷静、理智的反思与调节,可能心中的火会不知不觉熄了一大半,甚至烟消云散。

19.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也是交往中的一种病态心理。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嫉贤妒能这个怪物就从来没有绝种,它不时地变换着面孔和姿态,坑害善良的人们,到处留下它的恶名。在圣洁的科学殿堂上,有时它像飞短流长的雾,有时又如暴虐的风刀霜剑,摧残科学新苗,恣意扼杀人才。

嫉妒,最容易发生在年龄、性别、职务、能力、水平相近的人之间。嫉妒的表现行为,就是破坏和拆台,而破坏、拆台则会影响团结,损害友谊。所以,看到别人事业上有了进步,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请你不要嫉妒,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才干,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过他。

20.如何克服逃避心理

1.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责任感,更何况对其他人。可以让他先从小事做起,比如在家里应该买菜、做饭、洗衣服;应该出去挣钱,不能等着家里人来养;要有人生目标,应该自食其力,应该肯定自己。

2.不在厄运面前低头

人性有一个弱点,就是把厄运当作难以逾越的障碍。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甚至是大的灾难。问题是,当有的人面临困难时,他们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将困难视为一种考验,并使之转化为一种积极有利的因素;而有些人遇到困难,首先会畏惧退缩,并且抱怨,他们把困难当作是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是人生的一种不幸。一个不成熟的人随时可以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是障碍,然后期望自己能受到特别的待遇。成熟的人则不然,他们会先认清自己的不同处,然后看是要接受它们,或是加以改进。

3.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付诸行动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你不知道自己将驶入何方。当然,只有信仰并不足以让我们变得成熟。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加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致临阵退却。除非我们以信仰做基础,然后付诸行动,否则任何道理原则都没有用处。

4.学会摆脱生活中的不幸

人的幸福结局,并非是平淡安稳的喜乐,而是轰轰烈烈地与不幸斗争。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让时间去治疗伤痛;采取行动以抵制困境;集中精神帮助他人;在有生之年,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计算我们所拥有的幸福。


状态提示:第56章 社交障碍的自我心理调节常识 (3)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