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第122章 做人做事中的方圆常识 (2)

8.凡事不钻牛角尖

商朝时期,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进谏:“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写了一首歌,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追求仁德是圣贤所为,但凡事都不应钻牛角尖,伯夷、叔齐就是因为太强调仁德不会变通,才饿死在首阳山。

中国人办事讲求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折中调和,不走极端。为人处世,要严格要求自己,办事知道节制,不走极端。

9.隐藏好自己的喜努哀乐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应该没有心如止水的人,没有喜怒哀乐只能是“植物人”。

没有喜怒哀乐,这种人其实很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感,对某个人的观感,当人面对他时会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但在复杂人际交往中,喜怒不形于色,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败于项羽,最后兵困荥阳,处境危在旦夕。正在这时,刘邦的部下韩信在北线却捷报频传。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韩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他派人面见刘邦,要求封自己为王。刘邦一听,便怒不可遏,当着信使的面斥责道:“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韩信前来相助,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

此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急忙附耳说道:“汉军刚刚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使其自窃,否则将会产生意外之变。”

刘邦立即心领神会,话锋一转,反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个像样的王!”刘邦原本爱骂人,这一骂不足为怪,况且前后两语衔接不错,竟也没露出什么破绽。

不久,刘邦派张良作为专使,为韩信授印册封。

就这样,刘邦不动声色稳住了韩信,为汉军日后十面埋伏、击败项羽做了组织准备。如果当时就为此事与韩信闹翻,后果将不堪设想。以当时韩信的实力,独自称王逐鹿中原也并非没有可能。

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多少人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实际生活当中,这种以静制动的工夫被称为“深藏不露”、“绵里藏针”,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心计”。

10.随机而动,适时进退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选择,进和退、利和弊、远和近、好和坏、得和失,是经常挂在人们心头的难题。聪明的人,能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随机而动,适时进退,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为万物之灵。人和动物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智慧。然而,同属于智慧之列的人,彼此之间的差距又非常大。中国有两句老话,一为“鼠目寸光”,一为“远见卓识”,就是对这一差距的反映。有的人似乎天生的短视,他们一叶障目,不知泰山之大,常常在生活上跌跟斗。与此相比,另一类人则能由小见大,由近知远,知人所未知,见人所未见。他们能够不被眼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他们能洞察事物发展的动向,预测未来的趋势,调整自己的行为,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就退。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并不代表就需要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可退后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来成就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不要意气用事。三思而后行,不但是一种自保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进”固然重要,但“退”有时亦是方略。“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有道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他人多想一些,都能相互退让一步,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广阔!

11.该刚则刚,当柔则柔

刚柔相济是一种处世方法,它可使激烈的争论停下来,也可以改善气氛,增进感情。

下面这个例子是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故事:

有一次,部下后藤犯了一个大错。松下怒气冲天,一面用挑火棒敲着地板,一面严厉责骂后藤。骂完之后,松下注视着挑火棒说:“你看,我骂得多么激动,居然把挑火棒都扭弯了,你能不能帮我把它弄直?”这是一句多么绝妙的请求!后藤自然是遵命,三下五除二就把它弄直了。松下说:“咦?你的手可真巧啊!”随之,松下高高兴兴地赞美


状态提示:第122章 做人做事中的方圆常识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