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第55章 李清照(二十首)(2)

这一首是清照南渡初年的作品。客里逢秋,她借景抒怀,表达思乡之苦。开篇“寒日萧萧上琐窗”秋天清晨惨淡的日光射入室内,色调一片凄清。“寒日”拟人化,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移情于景,景语即是情语。“梧桐应恨夜来霜”设想窗外的梧桐为一夜秋霜所侵,应有凋零之恨吧!窗内人与窗外梧桐此时有切肤同感。“秋色老梧桐”(李白诗句),“梧桐应恨夜来霜”,正是清照写照,她同样有经霜之恨、凋零之悲。情景交融,比兴并立。接下一联更是作者经心炼就的:“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女词人以“酒阑”“梦断”含蓄地指示思乡的主题。她另词有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都为之思乡。因此,这一联所谓“更喜”苦茶,“偏宜”熏香也者,不过是聊寻慰藉罢了。两句跌宕生姿,蕴藉有致,在词中第一次体现作者的豁达心胸,洒脱情性。下片秋尽、日长,又一次以情移景,与上片首二句呼应。秋尽,为什么偏日长呢?这是词人的主观错觉;看似无理,实则有情,思乡之人怎不有度日如年之感呢?清照提出王粲登楼情远的故事,但她并非用典,她的思归比王粲的当年思归有深浅之别。她的思乡是和伤时联在一起的。故乡沦于敌手,恢复无日,有家难归,所以悲痛难解。不料词尾忽然宕开,推出新意:“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看是超脱,淡漠,实是悲深思苦,这是词中第二次体现作者的豁达与洒脱了。这首词与《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表达的感情相近,大概可以代表清照在南渡之初,明诚尚在时的心意,她的洒落,达观,屡在词中出现,无怪清沈曾植这样赞美她:“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1,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2,香消酒未消。

【注释】

1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2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简说】

清照恪守词“别是一家”说,使词和诗分工,以柔婉为主要风格,以含蓄为基本笔法。靠景物,形象传情,以家常言语生致。这首词写得蕴藉要眇,表现了词体与词人的当行本色。开篇两句女词人故作轻淡和平之语。接着,随词调的换韵,转出两句绝妙好词:“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这是以深美的词境,藉闺中人的情态,写心境的微妙感受。“微寒”者,以身上的微冷感觉喻心头的浸渐凄清;梅“残”者,以头上的花朵凋残比自家的飘零憔悴,词境清丽悱恻,平淡入妙,使飞卿、延巳之制有所逊色。

过片忽来重笔,直语揭示内心的奥秘。先做反问:“故乡何处是”,一汇愤激之情。虽然回答得干脆。但和破国亡家联在一起的乡关之思,不是杯酒可以消解的。结末奇俊曲折,再抒此意,先宕开说烧香,再来住说残酒,香尽也罢,酒残也罢,都无法消除沉重的乡关之思,亡国之恨。建炎元年九月,北宋抗金名臣赵鼎有《满江红》词,内容也是乡思,也是“欲待忘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愁无极。”清照可能在建康听到爱国士大夫传诵这首词,因此将同样的词意写在这首《菩萨蛮》里。前人况周颐曾有评论,认为赵句直露,李句蕴藉,要知道清照若在词中表达思想,往往从远处说,使其意回环不已;从浅处说,使其意深沉不尽。像这一首以轻灵秀逸之笔,写思苦悲深之情,颇得婉约词的真味。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1,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2。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注释】

1浩渺:广远貌,弥漫无际的样子。

2蘋花:生浅水中,茎软、顶生小叶四片,色青,陆游诗:“清露花坼”。汀草:水边小草,杜甫《渡江》:“汀草乱青袍”。

【简说】

这是作者未婚前秋天游湖所制小词。早年她颇有豪情逸兴,尤其喜欢出游泛舟。南渡前曾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表现尽兴泛舟。挥洒淋漓之至。南渡后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也曾起过“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念头,哀婉不忍卒读。这一首以浅畅语言,发新颖词意,表达了游赏秋湖的喜悦心情,清新健康情趣盎然,在《漱玉词》中,极是难能可贵的。

首二句写晚秋湖上的背景,西风波起,荷花残败,与南唐李璟词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浣溪沙》)的内容相同,然而绝无衰飒萧瑟之象,因为这两句是作为反衬的,下面入题:“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原来女词人注视着潋滟的湖、黛青的山色已经陶然欲醉了。诗人爱这秋山秋水,偏要这秋山秋水爱的是她,以前李太白这样说:“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后来辛稼轩也这样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词人不说人亲山水,却说山水亲人,山水被赋以灵性和生命,拥抱着诗人,荡涤着诗人的灵魂,给诗人以说不尽的温馨与慰藉。下片,清照在山色水光之外,还要列举一些


状态提示:第55章 李清照(二十首)(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