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东北混战(8)许庭麾下的辽宁郡边境戍守部队,算是张嘉师麾下第一批大规模列装纸甲的部队。
在这方面的一些训练以及作战战术方式方面,则是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
这一点对于许庭而言,则是一个不算是很大问题的情况。
毕竟许庭在这方面也算是有着自己的心得。
……
而在这一次作战开始之后,许庭率军前往被骑士部队围攻的匈奴骑手的交战地区,所花费的时间并不算太长。而事实上,若是许庭让自己麾下的官兵用更高的速度前进,也许还能够缩短不少时间,但是在很多情况的影响下,尤其是顾及到自己麾下官兵的体力,许庭只是让自己麾下的官兵,以小跑的速度前往作战区域。
而许庭的这一支部队,主要是轻装步兵,他们与大秦帝国的铁札甲重步兵以及跟一般的轻装材官相比,算得上是一种居中配置的部队。
比起重装步兵,他们的铠甲是纸甲,而手中的兵器则是那种中柄偃月刀,当然,除了编制当中相当强壮的人员,其他官兵很少配备相对而言也很重的铁盾。
这些强壮的官兵,主要担当的是第一道防御体系的盾防部队。而其他步兵则是主要使用那种中柄偃月刀来跟敌人进行作战。
这种作战方式,主要就是用双手握持中柄偃月刀来进行劈砍或者是其他方式的技巧。
这种双手握持武器的方式,算得上是放弃了重步兵的铁盾防御能力,而是加强对偃月刀的杀伤力。毕竟用双手握持这种中柄偃月刀,所发挥出来的力量相对而言更大,这么一个情况也让这种步兵成为更适合肉搏作战的存在。
而与内地的皮甲步兵相比,这种步兵的防御能力以及负重则是略高。因为内地秦军郡兵部队很少会配备这种重量也达到二十多斤的中柄偃月刀,而是主要使用各种长兵器,比如说长铍,长杆矛戈作为自己手中的武器。
张嘉师虽然很清楚替换制式兵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后勤方面的压力而言,相对较为统一的兵器样式,能够有效减少后勤方面的部分压力。
但是在这么几年的作战下来,大秦帝国的正规军部队虽然增加比较缓慢,但是相对于正规军的辅助部队而言,这种部队的人数则是有很大程度的增加。遭遇到这么一个情况的张嘉师,也算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毕竟大秦帝国的各个兵造的产能就摆在那里,而在这么几年时间,张嘉师都没有完成第一作战梯队的官兵的整体换装,更加不用说作为二线的郡兵体系甚至是后勤辅助部队的装备替换。
按照萧何,曹参以及墨宏等人的计算,张嘉师真的想要完成这个方面的替换工作,起码要五年的时间。
而这一个数据,则是张嘉师在攻灭齐楚两国之后,返回双玥邑当中进行会议之后所得到的数据。
当然,这个情况假如用一种很愚蠢的方式来生产武器,也许会在两年左右就能够替张嘉师完成换装一部分制式兵器的思路。
这种方式就是让大秦帝国的各个兵造放弃其他弓弩甚至是铠甲的生产,全力生产这种中柄偃月刀。这样的话,这方面的产能自然能够很快的就提升。
但是对于张嘉师自己而言,这种方式确实是很愚蠢,因为一支部队不可能单凭一样武器就能够横扫天下。
大秦帝国的弓弩战阵确实是也算为大秦帝国统一天下立下莫大的功劳,但是没有人会认为大秦帝国仅仅是凭借弓弩就能够横扫天下。
同样的,张嘉师也绝对不会认为大秦帝国能够依靠这种中柄偃月刀打遍天下无敌手,相反,若是能够走精路线的话,张嘉师也不会太过于“留恋”这种相当粗糙的武器。
要不是因为这种武器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非常容易制作,基本只需要将铁水灌注到模具,然后将冷却的刀身取出来进行相应的打磨以及安装刀柄,就能够作为在战场上使用的兵器,张嘉师还真的不会在这方面浪费太多时间。
精武器固然是更加赏心悦目,但是张嘉师可没有这么多时间将本身需要量产才能够满足需要的武器走上精工化的道路。因为这不仅仅是浪费时间,甚至是有可能会让官兵陷入危机当中。这么一个情况可不是张嘉师愿意看到的。
所以张嘉师眼下,在情况许可的前提下,逐渐增加中柄偃月刀以及纸甲的生产效率,以满足这种新型步兵部队的配备需求。
……
中柄偃月刀作为制式武器,自然是无法外流生产。但是纸甲不同,张嘉师以及一些大秦帝国重臣开办的纸张作坊,能够生产出作为制作纸甲原材料的纸张。
而按照张嘉师的思路,那就是这些纸张作坊在提供原材料的同时也能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那就是将这些纸甲的札甲型方片制作成型,再运输到兵造当中进行后续加工。
这种思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被证实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大秦帝国的几个生产纸甲的兵造当中,生产出来的纸甲虽然有些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但是么,在产能上因为步骤的简化,而提升了很多。
在原来的生产方式下,这些兵造的一组,约莫二十人的纸甲流水线生产技工一日大概能够生产十副纸甲,而使用了这种生产方式之后,则是能够提升到日产量十五副以上,这么一个情况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提升效果。
至于纸张的质量问题,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