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二战之狂野战兵>706.第706章 主力对决

这是一场罕见的血战,日军和八路军发起了激烈残酷的对攻!

板津旅团长挥舞军刀,亲自上了前线,望远镜查看了满地扑倒的骑兵,心如刀绞,豁出来拼命,日军潮水一样冲锋,一面冲锋一面开枪射击,最前面的步兵上了刺刀,大喊大叫着朝八路军身上猛戳;机枪火力,迫击炮,速射炮,在卡车上提供火力掩护,弹雨如泼,炮声隆隆,两千多人的浪潮,一bō_bō奔涌,踏过了八路军的阵地,将前锋八路军全部吞噬,一直推进到赵羽部队伏击敌人骑兵大队的壕沟位置。

日军有卡车运送,速度快,八路军动员能力弱,可是,王近山支队长是个有名的猛将,王疯子的绰号不是随便起的,听到激烈枪声,打扫了北面战场的他立刻赶来,正好撞见这里激战场面,士气正盛的八路军主力部队,立刻枪炮齐鸣,猛烈冲锋。

日军冲得太凶猛,完全和八路军战士混杂一起,最后,日军卡车上,机枪和迫击炮,速射炮,步兵炮,只能朝前面延伸射击,以免轰击自己的步兵。

日军精确射击,猛烈冲锋,威力惊人,八路军主力赶到以后,王近山支队长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也猛烈冲锋,两军迅速接近,此时,八路军的冲锋枪部队,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一梭子一梭子的扫射,将漫山遍野的日本兵扫得七零八落。

八路军扛来的山炮立刻组装,朝日军卡车队的机枪火力点和炮兵轰击,速射炮,步兵炮也先后赶到,马上架起来和日军对轰。

八路军的火炮居然多于日军!

一路缴获,王近山支队作为主力团的配备,火力很凶猛,早已摘掉土八路的穷帽子,鸟枪换炮,虎虎生风,一尊尊山炮,速射炮,步兵炮,不要钱一样轰击着日军。

日军一个独立步兵旅团,没有专门的炮兵大队,火力比独立混成旅团弱了许多,只有战斗大队的步兵炮,一个大队两门,92式,三个步兵大队,加上一些武装到中队和小队的迫击炮,总共只有6门步兵炮,30多门轻型迫击炮,属于轻型野战机动部队。

八路军拥有37毫米速射炮4门,缴获的日军92式步兵炮6门,75毫米山炮4门,75毫米加农炮2门。实力上占相当优势。

战斗最开始,日军炮火利用卡车机动优势,压制了八路军步兵,造成相当伤亡,接着转移目标,轰击八路军炮兵,几分钟之内,击毁步兵炮1门,速射炮2门,还击伤击毙八路军炮兵战士数十人。

八路军炮兵,跟日军比较起来,属于业余级别,不过,这些炮手,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人精儿,参加过多次战斗,也非常自信,迅速架起炮,猛轰敌人。

日军炮火虽然有卡车机动优势,目标却大了很多,一旦被炮弹击中,甚至击中卡车,都会造成燃烧和爆炸。

在炮兵针锋相对轰击的时候,八路军的散兵线逐渐取得优势,冲锋枪的密集扫射,让单发手动射击地日军步兵无法招架,大量的日军被扫射倒毙,有时候一扫一片。

王近山支队长亲自操着冲锋枪扫射,后来,子弹打光了,抡着冲锋枪往日军头上砸,操着地上日军尸体上的38步枪,跟日军拼刺刀。

日军步兵的潮头迅速被击溃,打散,一片片的步兵血肉模糊地搁倒在地。炮兵的轰击战中,八路军也取得一定优势,击中一辆卡车的车头,车头分崩离析,加上炮弹的破片,将一个步兵炮班组全部击杀,鬼子惨叫着从卡车厢上飞出去。

这时候,赵羽带着四名特种队员,也没有闲着,八路军战士已经和日军搅拌在一起,混战一起,他相对优先,将目标瞄准敌人的炮兵身上。

他纵横战马,朝前突击,一面规避动作,战马趟死两名日军以后,连中两弹重创倒地,他立刻用38枪刺和身边的日军拼刺刀。

日军体质很好,健壮刁滑,可是,在赵羽面前,单兵对杀,根本不是对手。

日本人没有射击,也没有用手枪,他们拉起架势,和赵羽五个人对拼。

这不是日本人仗义,讲道理,君子武士风格,而是一种精神战!

从甲午日清战争开始,到日俄战争,918侵华,日本人形成一种观念,在很多时候,步兵的战斗取决于白刃战。

也不是日本人落后,他们的观念是建立在对方火力不足基础上,而且,屡屡见效。甲午战争中,日本兵一亮出雪光闪闪的枪刺,潮水一样冲锋,腐败无能的清军就全线崩塌,日俄战争中,日军也组织过8000人的白刃大突击,击溃当面俄军!

全面侵华以后,精于刺杀战术的日军,基本上一个人可以对拼中国士兵好几个,他们更自信,更得意于这种白刃战,通常,只要日军大规模使用白刃战,形成震慑人心的场面,加上炮火和飞机轰炸的威慑,中国正规部队必然败退。

赵羽也知道日军的这个装逼吓人特点,也就放心地拼刺,一连挑死了4个日本兵。

拼刺和狙击手战斗差不多,集群战斗拼的是士气,混战拼的是技术,技术稍微好一些的,往往可以连胜多名对手,在解放战争史上,都记载有攻城的解放军,在城头一人刺死最多9名对手的记录,更别说徐海东大将在南方闹革命时,一次一人挑死11人。

赵羽矫健的身姿,强悍的力量,冷静机敏的头脑,变化莫测的动作,特别是枪刺黏在一起时的瞬间转折锋芒,所向披靡。

他们迅速冲破了这边薄弱的日军防线,人在北面,主战场在


状态提示:706.第706章 主力对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