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汉墙>第324章 龙虎斗(一)
一马,却没想到班祗不仅不知收敛,反倒变本加厉,直到今日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放班家一马已经是刘福能够做到的极限,不可能班祗造了反还能保住性命,那样岂不是告诉别人造反也会没事。

“父亲,班祗不过是一叛逆,你又为何替这种不忠不孝之人感到难过。”贾穆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贾诩没有如平常那样为贾穆解惑,反问贾穆道:“穆儿,你不久之后就会前往长安,都准备妥当了吗?”

见父亲不愿回答,贾穆聪明的没有追问,顺着贾诩的话答道:“父亲,一切已经准备停当,随时可以出发。”

“那就动身吧,去长安以后替为父好好管教一下你二弟,别让他给贾家招祸。”贾诩叮嘱贾穆道。

“是,父亲放心,孩儿必会管好二弟。父亲,孩儿去了长安以后,是否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办?”贾穆轻声问道。

“……记住,听陛下的安排,陛下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有想法可以跟陛下提,不要擅作主张。”

“是,孩儿记下了。”

**************************************

长安

得知班祗的死讯,刘福有些伤感,与贾诩一样,班祗可以算是刘福身边的老人,早在洛阳之时刘福就与班祗相识。当初让班祗接替黄忠成为乞活军主将,除了班祗作为班家后人对西域要比别人更加了解,也是刘福对班祗的一种照顾。

只是这种照顾却让班祗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对刘福来说,这是一种遗憾。就如贾诩对班祗说的那样,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收拾了一下情绪,刘福没有再去想班祗这个死人。无论是长安那些打算作乱的世家还是西域的班祗,其实都不是对西汉能够构成巨大威胁的存在,充其量也就是在西汉与孙刘袁三家大战时敲敲边鼓,添点乱而已。贾诩即便不用请君入瓮这招,利用玉门关将西域班祗拒之门外,关中也就可以高枕无忧。

重头戏还是在孙刘袁三家这边。多年征战,虽然让三家治下百姓生活困苦,但同样也给三家各练出了一支强兵。即便对阵刘福手下的正规军,也同样不遑多让。

如今孙刘袁三家各自领兵攻打西汉各地,其中荆州刘备在击败西汉水军之后挥军北上,进逼宛城,一旦宛城失守,荆州刘备就可以要么兵临武关,要么奇袭洛阳,断虎牢关的后援。宛城得失,对双方来说都是关系重大。可以说谁将宛城掌握在手里,谁就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

如今的宛城太守是西汉御史台大佬司马防的二子司马懿,而司马懿的对手,就是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演义中都是宿命强敌的诸葛亮。

诸葛亮号称卧龙,而司马懿也有冢虎的匪号。这场龙争虎斗引起了刘福的浓厚兴趣,至于其他地方爆发的战事,刘福都暂时取消了关注。

司马家家教甚严,家主司马防是个很讲究规矩的人,就算是家中吃饭,也严格遵守着食不言这条古训。不过司马懿作为司马家的二公子,仿佛就是上天专门送来跟司马防作对的。司马防越是严厉禁止的,司马懿干的就越是起劲。

当初司马防将司马懿送进学院,那是想让司马懿走文官一途,结果司马懿偏偏要走武途,对兵事兴趣浓厚。从学院毕业以后更是不跟司马防商量就加入了西汉的情报司,当时气得司马防差点跟司马懿断绝了父子关系,好在刘福出面说项,这才让司马防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那时司马防与司马懿的父子关系也降到了冰点。后来司马懿出任宛城太守,又娶妻张春华生下了司马师,这才让父子关系得以缓和。只不过司马防还是看司马懿不顺眼,有事没事就对司马懿说教一番,烦得司马懿索性躲在宛城不回长安,就为了耳根清静。

如今孙刘袁三家来势汹汹,司马懿并不显得很惊慌,倒不是司马懿不清楚来犯的孙刘袁三家这次是倾巢而出,而是司马懿对西汉有信心。别看西汉只有正规军六支,常备兵马不超过二十万,但守备军的数量却达到了百万之众,这百万之众只要稍微训练数月就可以变成强兵,而此时的西汉,需要的就是这点缓冲的时间。

宛城城高池深,是荆州的门户,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司马懿很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两个字,死守,只要守到西汉兵马集结完毕,自己就是大功一件。对于诸葛亮命人在城外的叫骂,司马懿只当对方是在唱歌。

而城外的诸葛亮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命人送给了司马懿一件礼物。司马懿听说诸葛亮给自己送礼,当即命人拿出来一看,发现是件女人的衣服。在一旁的宛城守将见状大怒,齐声向司马懿请求出城一战,却不料司马懿丝毫不见生气的模样,反倒当着众人的面穿上了那件女人的衣服,还笑嘻嘻的问身边的人好不好看?

众将羞愧的低头不语,而司马懿却只当没看见,对奉命前来送礼的使者说道:“回去替我谢谢诸葛先生的礼物。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且稍待,等我准备一件礼物回赠诸葛先生。”

使者看到那件女人衣服的时候还以为自己今天必死无疑,却没想到还有命回去,当下也不敢反对,乖乖的留在原地。等了一会,就见司马懿捧着一个礼盒交到自己手上,叮嘱自己道:“务必亲自交给诸葛先生,这可是醉人楼的新产品。”

使者不知道醉人楼是什么地方,躬身应是后离开了宛城。可司马懿


状态提示:第324章 龙虎斗(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