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呢,不管哪个时代都有突破传统的人,哪怕是在公卿之中,关起门来开小灶偷偷吃肉的人也是有的。但是为了吃一顿没油没酱的白煮肉,就要搞得比吸毒还见不得人,也未免让人觉得太悲哀了。
事实上,由于虔诚地信奉佛教,平安时代的倭国公卿贵族不但不吃肉,而且连鱼都吃得不多,有时吃鱼也是生吃,习惯从唐朝沿袭过来,这就是繁华昌盛的平安时代。有个特别崇佛的天皇觉得光是不吃肉还不够,又颁布了一项加强化的法令,进一步禁止食用鱼虾贝类,除了素食什么都不准吃!而更令人叫绝的是,这条禁令居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几十年!之后,这一过分的禁令才渐渐松弛,但还是有不少人坚持不吃任何荤腥。
所以,倭国公卿贵族主要吃的食物就只有大米,做成白米饭、饭团、年糕之类。配菜的种类也很贫乏,基本上只有咸鱼、腌菜和酱汤。味噌汤则是几百年后倭国战国时代的战场速食,此时尚未发明,平安时代的人只知道拿味噌当做蘸酱用。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则会拿出一些栗子、纳豆、梅子、干贝之类“远方的贡品”来改善伙食,虽然名头很好听,但其实却吃得比中国乡下小地主还不如。
由于京都地处内陆,不靠海,而当时的保鲜技术和运输条件又根本是个悲剧,所以平安时代的公卿贵族们,除非是大富大贵之辈,否则也很少能够在京都吃到鲜鱼鲜虾,通常只能吃咸鱼干。偶尔得到一尾鲜鱼,就是值得向全家夸耀的事了。
因此,在当时倭国公卿的日常菜单上,基本上除了咸菜、酱萝卜和咸鱼,就是一些日常的蔬菜、野菜,有时候连咸鱼都没有,只有蔬菜、咸菜和酱萝卜。
如果弄到了几条鲜鱼或一些贝类,又赶上春夏时节,有新鲜的萝卜和野菜可以吃,饭后再来一杯茶和几块米粉做的小点心,那就已经算是很奢侈的大餐了。
而且,就算有了好的食材,由于倭国的烹饪文化不发达,也别想让平安时代的倭国厨子做出什么红烧鱼或者葱油海参之类的菜色。当时倭国菜肴的做法除了蒸就是煮,或者就是生吃,连烧烤的都很稀罕,炒菜更是一直到江户时代都没有普及,不管什么菜都做得淡而无味,对中国人来说味同嚼蜡,在严力眼里就如同生活在地狱之中。
至于现代那种覆盖着鱼肉、蔬菜或鸡蛋卷,色彩绚丽缤纷的“江户前”手握寿司,则要等到近千年之后的江户时代初期,才在倭国逐渐出现,在平安时代是看不到了。
而在平安时代,当时的倭国只有一种用鱼、酒糟、盐、醋、米饭混合在一起,压上石头发酵腌制而成,散发着一股浓烈恶臭的“旧式寿司”。这东西跟现代的倭国寿司完全不是一回事,更像是酒糟鱼和臭豆腐的混合物,在现代的倭国,这玩意儿基本已经淘汰,但还有少量生产,喜欢吃臭豆腐的朋友如果去倭国的话不妨尝试一下,不过据说这东西里面含有大量致癌物质,最好还是不要多吃为好……。
还有,在当时贵族公卿的家庭,每一顿饭的菜肴数量都有严格的礼法规定,最多只能吃三菜一汤。而且三道菜里面只能有一样荤菜,比如咸鱼等,然后是一道酱菜和一道炖煮野菜,外加一碗酱汤。餐点的数量和类型统统都被规定死了,菜色的数量只能减少而不能增加,一直到平安时代结束也没有改变……。
所以说,就连这么可怜的菜谱,平安时代的公卿们也不能吃个尽兴。
虽然现代的倭国人把茶道视为国粹,但是在平安时代初期,大多数倭国公卿还没有养成饮茶的习惯。只有少数僧侣和文人,才通过遣唐使从大唐学来了饮茶的风俗。而且在当时的倭国列岛,也没有比较好的茶树,本土的茶叶味道粗涩,难以入口,通常是被当做药用,最上等的茶叶则要靠从大唐进口,价格高昂得让人难以承受。所以饮茶的习俗虽然几度短暂地风行一时,但很快又衰落下去。
一直要到平安时代已经步入尾声,即将进入武家统治的镰仓时代的一一九一年(镰仓幕府于次年正式成立),唐代茶圣陆羽写的《茶经》和优质茶树种子,才被高僧荣西法师从南宋带回倭国,初步在贵族与武士之间普及开来,形成了茶道的雏形。而茶道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则是十六世纪的事了。
至于现代倭国流行的拉面和荞麦面,以及“怀石料理”里面的大部分菜色,还有油炸天妇罗、大阪烤章鱼球之类的特色小吃,在平安时代也还不见踪影。
总的来说,平安时代的倭国公卿贵族们大多崇信佛教,普遍在思想上自律得过了头,严厉地戒绝杀生,把口腹之欲视为罪恶。有些贵族女子馋得实在受不了,吃了一条鱼,回头就要向佛祖忏悔祷告一番,认为这是很大的罪孽,真不知后世那些整天吃肉喝酒的倭国和尚,看了这些古代信徒的举动会怎么想?
光是不吃鱼,还算不上最自虐的。有些公卿贵族听了和尚们的忽悠,索性完全不吃菜,每天进餐除了米饭就是米汤,最多加点儿盐进去,于是营养结构极度失衡,维生素严重缺乏,最后硬是弄出了脚气病,并且一直到千年之后的江户时代末期,还有不少这样的傻瓜存在,所以早期的倭国人身材矮小也是有遗传原因的。
所以,在这种全民自虐式的狂热宗教氛围中,倭国的公卿贵族虽然也经常宴饮,但一向本末倒置,一心只是在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