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走进唐朝>419.第419章 烽烟四起(一)

“思望,登州粮商下一步有什么计划,现在可已经查明”,李烨想知道的是登州粮商的应对之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烨不知道登州粮食的下一步计划,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行动,李烨毕竟不是诸葛亮,也不会能掐会算,只有准确的消息才能让李烨做出准确的判断。

“现在还不清楚登州下一步行动是什么,不过看他们的表情都非常紧张,有消息说,他们准备从河南,两浙地区调集铜钱,准备应对登州的钱荒,还准备让登州的所以商铺歇业,以应对李刺史的打击”,阿布思望说道。

登州商贾不想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才是奇怪的事情,这些事情并没有超出李烨的考虑之外。李烨为什么迟迟不宣布剿灭辽东五岛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留一手,好让登州的商贾感觉到辽东海域风平浪静,可以利用海上的通道进行走私,缓解自己的危机。

登州的商贾还不知道,整个渤海、黄海都在李烨控制范围之下,无论是正常的商贸经营,还是走私偷渡,都逃不出李烨的眼睛。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后期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转折时期,同时亦为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继秦汉以来的第二个繁盛时期。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唐德宗的平藩战争,钱荒这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并且,由于商品流通的频繁和货币流通量的不足,使唐代始终处于比较严重的“钱荒“状态。

唐代“钱荒“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货币(铜钱)投放量的不足,铜价与币值的不同,贵胄与富家的大量窖藏铜钱都是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由于唐时期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商品的流通交换远较前代来得频繁,对于货币总量的需求极为巨大,而此时官方的铸钱数量已经远不能满足需要了。

唐代钱荒的原因有很多,从货币需求方面看,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商品交换规模、铜钱使用区域扩大,以及人口的增长引起货币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引起铜钱大量外流,也减少了铜钱的数量。

建中元年杨炎实行两税法,规定以钱纳税,对铜钱的需求骤然加大,进一步加大了钱荒问题的严重性。另外,销毁铜钱、民间蓄积铜钱的情况很严重,也招致和加重了钱荒。

此外,某些自然损耗,如民间送终之含、江湖覆压之耗,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唐朝来说,这种损耗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导致货币供给不足。(铸钱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铜料不足,而铜料不足则是因为中晚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了铜的生产;佛教盛行,寺院用铜数量不菲。)

登州的商贾要想解决登州的钱荒问题,只能从周围的州县调集大量的铜钱,补充到登州的市场中。这个办法看起来不错,但是实施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首先唐代的钱荒不是登州一州一县的事情,登州钱荒也会波及到其他州县,钱荒导致铜钱的购买力急剧上升,会吸引一部分的流动铜钱进入登州,但是这在交通不方便的唐代,数量是有限的,可以忽略不计。

唐代金银不是流通货币,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铜钱和帛,所以间接造成了唐代的经济很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登州商贾从其他州县的钱庄调集铜钱,可不是几千缗就能解决钱荒的,短期内必须调集几十万缗的铜钱。

一缗铜钱重四公斤,十万缗就是四十万公斤,也就是四百吨,这么庞大的数量可以通过三条途径送到登州。第一条最方便,利用官府的飞钱进行兑换,不过登州官府那些这么多的铜钱给商贾兑换,就是有李烨也不会让商贾这样做。

第一条路不行,剩下两条路,一条是陆路运输、另一条是海上运输。陆路运输费时费力,想把四百吨的铜钱运到登州,简直是一项浩大工程,不是登州商贾能够承受的。最后一条海上运输,倒是不错,实施起来可行性也很大,不过要能把这么多的铜钱运输到登州才行。

“思望,你派人去通知沙世平,让他密切监视渤海过往的船只,发现有人运输铜钱,立即拦截下来,不能让一文钱流入登州”,李烨吩咐道。

“是”,阿布思望想了想道:“李刺史,要是他们从黄海沿岸运输过来,怎么办”。

“某会通知新城海上护卫队,密切监视黄海沿岸的过往船只。虽然铜钱从陆路送到登州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也要加以防范,某会通知新城护卫在进入莱州的关卡外,化妆成流民和强盗进行拦截”,李烨必须死死卡住登州商贾的资金链条。

阿布思望刚走,小兰便端着一杯果汁牛奶走进书房,“娘子,你怎么来了,米行和钱庄那里怎么样了”,李烨见小兰没有出府,感觉到很奇怪。

小兰把果汁牛奶放到书桌上,贼嘻嘻的看着李烨道:“夫君是不是现在看见汝碍眼了,有了新欢忘了旧爱,汝现在就走”,小兰嘟囔着小嘴,像怨妇一样看着李烨。

“哪能啊!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了新欢才知道旧爱最好”,李烨一脸坏笑,把小兰拉到自己的怀里,顺着小兰的夹袄,抚摸着小兰丰满的**道。

“就知道欺负汝,不要这样,要是被别人看见就不好了”,小兰扭动着细腰,抓住李烨的手,把李烨的咸猪手从x


状态提示:419.第419章 烽烟四起(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