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司的事情,绝对不是什么小事。
杨潮为了得到市舶司,重开大明海贸,可谓是费尽心机。
其中最大的让步就是自筹军饷一事。
此时北方覆灭,朱慈烺新军登基,可是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
可谓天下半坏,北方自然不用说了,就说南方。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长江以北的湖北基本上被他占领,而南方整个湖南以及江西两府都被张献忠完全控制。朝廷能控制住的地盘只有一个武昌,之后张献忠突然进入四川,明军才收复了湖南部分州府。
可是长期的战乱,让湖广显然无法向新朝廷提供粮食军饷。而江南地区因为桑蚕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其实已经开始依靠湖广的的粮食来供养了,所谓湖广丰则天下足。
失去湖广就失去了相当一个粮食来源地。
幸好杨潮扶持皇太子继位,毫无争议的继承权,让江南大多数地区都上表朝贺。相当于承认了朱慈烺的君权,表面上算是稳定住了江南局势。
但是光靠江南的饷银,确实是捉襟见肘。
可是朝臣不能不发俸禄吧,就算朝臣暂时不发俸禄,可是军队总不能不发饷。
光是江北四镇,朝廷规定每镇额兵三万,每年供应米二十万石、银四十万两,由于湖广的失陷,江南大米价格暴涨,一担米一度涨到了五两银子。好在这几月终于回落,但也稳定在了三两银子,所以一年要供应四镇八十万担大米,价值二百四十万两,饷银一百六十万两,总计四百万两。
但这只是朝廷给四镇的定额,四镇可没有那么听话,一个个占据了地盘之后,就是疯狂扩军,他们打的理由则是北伐光复中原。其中刘泽清说“奏进取之计,募数十万之兵,储数十万之饷,备马十余万。整顿器械一二年,乃可渡河”。
打着这种幌子,四镇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同时一个劲的向朝廷摧饷,还以李自成和清军吓唬朝臣,说没有军饷就挡不住李自成南下了。文臣们就只能一个劲的给江北送去银子和大米。
而朝廷到目前为止征到的税粮总计“东南饷额不满五百万,江北已给三百六十万。”
收来的税大部分都给了江北四镇,可是四镇依然说饷银不够,士兵没有战心甚至有哗变的迹象,把文官们吓的不轻。
本来新君登基为了收拢人心,一般都是要减赋税的,也有朝臣建议依照旧例减免江南一部分赋税。
此时就连史可法都不敢同意:“天下半坏,岁赋不过四百五十余万,将来军饷繁费,则练饷、剿饷等项未可除也。”
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还需要加赋,但是这种提议被杨潮否决了,他坚持不能加赋,已经逼反了西北,逼的农民军都打进了北京,要是把江南也逼反了,那这天下还如何收拾。
如果不减赋,户部统计:“时正项所入止六百二十万,养四镇军所出至七百五十余万,通计每年正项缺一百五十万”。
这还是只养四镇军队的,如果加上武昌的左良玉,缺额则更大。
工部与户部上言:“今天下兵马钱粮通盘打算,缺额至二百二十五万有奇,户部见存库银止一千有零耳。”
缺额两百多万,朝廷库存银只有一千多两,所以朝廷根本就养不起这么多兵,但是要裁兵,别说武将同不同意了,就算武将同意,文官们也没有这个胆子,他们比武将更害怕北边的流寇打过来呢。
养活四镇和守着一个武昌城的左良玉,朝廷都受不了了,要在加上杨潮的十万营兵,无论如何朝廷都是负担不起的,所以当杨潮答应自筹军饷,以海贸养水营兵之后,文臣们非常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杨潮因此获得独占市舶司关税的特权,他怎么可能在市舶司问题上大意呢。
要知道养四镇那些兵痞每年都需要四百万两,虽然大部分被武将贪污了,比如刘泽清就在淮安大肆修建园林享乐。
杨潮养兵花费其实更大,十万军队,光是军饷就不是个小数目。
因为米价高涨,为了那些士兵能够养家糊口,杨潮不得不再次提升军饷,一个列兵也要给一两银子,三等兵已经是一两半,二等兵二两,一等兵三两,加上军官的军饷,每个月光是饷银一项,就是二十多万两,一年是两百多万两。
加上杨潮向来坚持给士兵装备最精良的装备,每人至少一副铁甲,一副铁甲二十两,又是两百多万两,至于装备其他的长枪了,鸟铳了,火炮了,也少不了一百万两银子,因此杨潮要将十万士兵打造好,至少需要五百多万两。
而这些钱都是要从市舶司那里抠出来的。
所以在得到市舶司大权之后,杨潮马不停蹄的行动起来。
杨文骢早就到了苏松,他将他的市舶司衙门设在了松江府城中,但是杨潮却派兵分别在吴淞江所、崇明沙所和金山卫设立三个水营,不断的巡航长江口一带。
目的自然是为了缉私。
去年跟郑家达成了协议,杨潮却始终无法掌控长江,后来发现这根本无法实现,光是在松江到南京两线巡航,就需要三十队船队,每一队至少得十艘战船,那就是三百艘,几乎要抽干杨潮的兵力,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掌握了市舶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杨潮可以放心大胆的干,显然控制一个出海口比控制一条航线要容易很多了。
但事情还是让杨潮有些始料未及,派张